孔子有两个学生,子路和颜回,他们都听说卫国好像要招某一个官职,所以要孔子给自己写推荐信,安排他们到卫国去做官。但是根据两个人获得的非常可靠的情报,卫国这次提供做官的名额只有一个,所以子路和颜回是不可能同时去的。
这时候,子路通过孔子的另外一个学生曾子的情报获知,孔子已经将机会留给了颜回,而曾子一向不撒谎。同时,子路注意到,颜回身上带了一束干肉,于是他就形成了这样的信念: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
这个信念最后的确被证明为是一个真信念,但该信念不是以子路期望的方式成真的。真实发生的情况是,孔子的确和曾子说颜回将获得这次机会,但是曾子走了以后,孔子改变主意了,突然就在最后的时刻将机会留给了子路,而不是颜回。颜回知道了这件事情,而且他还想祝福子路,但是又不想让子路知道,就偷偷地将自己的干肉塞到了子路的行囊里面,希望他能够在去卫国的路上补充营养。
在这种情况下,子路脑子里形成的那个信念,就是“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是真的,只不过在这种情况下,那个要去卫国做官的人实际上是他自己,而他自己身上有一束干肉,只是他不知道。
好,现在就问一个问题,就是子路的确知道“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吗?我们都有一种很强的直觉,好像应该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本来以为那个人是颜回,并不知道是自己。只不过“那个身上带了一束干肉的人将去卫国做官”这句话,是同时适用于前一个时刻的颜回以及这一个时刻的子路的。
但是很有意思的是,子路得到的这个信念虽然是基于运气的,但这个信念的确是他自己相信的,此其一;第二,这个信念的确是真的;第三,他的确有证据来证明这个信念是真的,并不是瞎蒙的,因为是曾子告诉了他相关的信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这样的一个信念,仍然是服从于我们刚才所说的“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种观点的。所以,知识的定义恐怕就不仅仅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了,知识的真实的定义要比刚才我们所听到的那个定义来得复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