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主义:不要被怀疑论者的语境牵着鼻子走
我们来看第二种回应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语境主义。语境主义是由一个美国哲学家提出来的,他叫DeRose。他提出的语境主义大致是这个意思,就是我们说话有不同的语境,在这个不同的语境里面,我们关于知识的定义或者标杆是不一样。
我们之前曾经提过康德,康德的意思也就是说,在大的事情上咱们可能缺乏知识,在小的事情上我们或许是有知识的。那么大的事情就是指,那些讨论宇宙是否有开始终端、人是否有自由意志之类的非常玄非常大的问题。什么叫小问题?就是我是否有两只手、地球是不是圆的,这相比较而言还算比较小。但是,康德还是把这两类知识都称为统一的一种知识。
语境主义的观点不一样,语境主义者认为,讨论大问题的知识和讨论小问题的知识,它们不是同一种知识,它们本身的标杆不一样。
你如果要在一个很严肃的、很宏大的环境里面讨论知识,这个知识的标杆会非常高,你要用一个很高很高的要求来做标杆,一个信念才能成为知识。但如果在日常生活中我就问了,你是不是知道前面那棵树是樱桃树?你知不知道路该怎么走?你知道去县城是往北还是往南?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说“知道”的时候,我们的要求不会那么高,大致凑合着能用就行。所以不同的谈话语境,能够提出不同的知识标杆,在有些情况下知识标杆会提高,有些情况下知识标杆就会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