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诚〈孟子〉学习笔记299,8-6,离娄章句下6》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
今天是丁酉年乙巳月丁酉日,四月十五,2017年5月10日星期三。
王夫之先生说,这一章是孟子自道。
自道,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自己的心得体会就是非知识,也就是非教科书知识点,是超越了教科书的体认,形成独立思考的真切笃实。
大人弗为,这里所指的大人,是指一个人的学养超越"充实之谓美",更臻至广大地位的人格境界,不是与屑屑小人相对意义上的大人。张载横渠先生评价此句中的大人是"精义入神,观其会通",是极有启示的评论。
义理充实,方有达到会通的基础和可能性。义理没有达到充实的火候,说明还有缺漏陷溺之处,需要靠支贷去补,也就是"困知勉行",存在需要䃼的地方,需要䃼的地方也就是窒礙不通的地方,怎么能说会通呢?
有所触动,有所体认,就要进一步追求,借风扶摇直上九天,摆脱低下卑陋的旨趣,跃入充实光辉的人格轨道,为人生树立理想,追求有意义的人生。这意义的来自哪里呢?就来自这些圣贤的心得体会的言论之中,就在持续的日日为功之中,绝不在以多为知,以知为高之中。自觉的遵从“四非”原则——“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为”,把自己做正,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步骤,都按照规矩老老实实的做。书,一本一本老老实实的读。人生,按照孔子门前的大道,步步相续的走。不讨巧不求速,行不由径。
只求正。
只求真。
只求实。
只有放弃什么,才能得到什么;只有不做什么,才能做什么。知道自己要放下什么,追求要追求的去;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做该做的去。
两点之间最快的路径,不是最短的那一条,而是不间断的那一条。
对于已经到达"充实之谓美"境界的人,更施以精义入神功夫,则于笃实之中,生出光辉,礼义从内在的学养中自然流露,何至于有"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呢!王夫之先生说,孟子的大人境界,这相当接近孔子的"不惑"、"耳顺"境界。但因仍要借助"弗为"之力,所以,尚未到达孔子"所欲不逾矩"的化境。如此说来,至圣和亚圣,确有境界之别。诚斯言也!
精义入神以至于会通,功夫从哪儿入手呢?礼义从自我良知中自然流露,充满笃实,这一学养,从"养气"功夫入手;进一步会通入神,光辉充实的学养,则从"知言"功夫入手。到达大人境界,便浑身在天理上恣意择执,不就是"不惑"、"耳顺"吗?
"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是大人境界往下一个境界,只是有些不足而已,也没差到哪儿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仍在礼义之中,这是似是而非不可比的。比如说孔子任鲁国大司冦时,任命原思为行政总管,俸禄很高,原思不肯要那么高的俸禄,原思辞粟就属于"非礼之礼",他做得虽然不到位,但做的还是礼义之事,不是沽名吊誉的乡愿之举,更不是夺朱之紫、乱苗之莠可比。
大人境界,是师父勉励我进取之境。三年前,师父以大人境界引导我,从此至今,每念及此,常思常新。通过《孟子》的学习,懂得了集义无馁的方法论,虽未至而心生向往,不敢自画,也有了更大的信心,借助"四非原则"的"弗为"之力,勤勉前行,进德修身为业,不负师父大人境界的劝勉之教、殷切之情。
【学习参考书目】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著
《张居正讲解<孟子>》张居正著
《读四书大全说》王夫之著
《孟子正义》焦循著
《孟子与离娄》南怀瑾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