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阅读叶澜教授《在学校改革实践中造就新型教师》一文。文中提到“如何造就新型教师不仅是一个关涉新世纪教师培养的理论问题,也是当代中国进入新世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叶澜教授在方面提供了几点有益的启示和经验:一、学校改革任务与教师日常工作越贴近,越有利于促进教师转变。其中,注重改革的日常性。她认为,任何重大的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涉及越来越广的范围和人,也就是说要逐渐进入日常的层面。把改革指向学校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而不是仅指向某一类点缀式的、耀眼的活动。我结合本校的实际也做了些思考。我担任语文教学,主管数学、英语两个学科的教学管理,真的是跨学科啊!几年前,刚接手主管的这两个学科,底子薄,在区里也算是“赫赫有名”了。区里教研员也来过学校听课调研两三回,听课评课,老师记笔记写心得,过了也就恢复原样了,似乎没能起点涟漪。请教别人,都说,老龄化严重,等自然淘人吧!自然换血也要等上七八年才能大换啊,这孩子怎么办?等不起!唯有深入课堂,勤入课堂。只要我有时间,就到数学英语老师的课堂上去听课,观察课堂,诊断课堂。渐渐地老师们关注到学困生了,多了激励学生的方法,耐心听取学生的发言,关注了不一样的观点。学习常规抓起来,课堂活跃起来。但这还不够,我发现老师们缺乏主动性。后来,及时抓住竞岗改革的契机,研讨课,教学设计,作业设计比赛等都鼓励需要往上竞聘岗位的老师参加。收获渐渐增加,老师们的积极性也在逐步提高。
新学期即将开始,我也在思考着计划着,我主管的科组怎样走上一个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