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的阳光,温和而不热烈,从窗外射进来,照在我正在批阅的单元检测试卷上略显刺眼。学生规范的书写,正确的计算,混合着一个个红色的小勾勾,伴随着那鲜红的一百分闪闪发光。
小侄女儿撅着嘴巴问我:“舅,你说,我为啥总得一百分呢?”
“你有几个一百分了?”我故作惊诧的问。
她举起小手,在我眼前一扬,挺自豪的说:“已经5个了!是我们班最多的!”话里话外,我明显的感觉得到她对于满分试卷的荣耀。再看看她乐呵呵的样子,一股来自于骨子里的虚荣心,全部写在她脸上,不留半点痕迹。
我顺势给他竖起了大拇指,嘴里还不停的夸赞。“你真厉害!你真厉害!”
“梓涵,能不能说说,你为什么总得一百分呢?”
“我上课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呗!”
“还有!”我继续追问。
“一年级的数学太简单!我做题时认真。”
“哦,真厉害!继续加油!”
孩子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显得异常的得意。在大伙儿的笑声里,她完全就没有一点点所谓的羞涩。
这个刚入一年级的孩子,才短短的一个多月,就已经顺利的完成了幼小衔接,实现了从适应到蜕变的华丽转身,还真的找到了学习的一些感觉。
在学校,她完全适应全天候的学习生活。不迟到,不拖拉,上课认真听讲,还敢说敢做,对学习倍感兴趣。回到家,她也有了自律,不缠着妈妈玩手机,动不动就是一副“小大人”的模样。一本正经的投入到她的学习模式。一会儿画画,一会儿玩玩具,一会儿又读她的绘本故事。幼儿园到小学,简直就是像换了个人似的。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在不断的塑造人的灵魂,去培养一个人最终向美向善,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一个刚入学的孩子就对分数如此看重,对满分如此的渴望。我想,除了人的自身需要追求完美之外,更多的还是在高考考试指挥棒下的应试教育赋予教育的真实写照,更是家长给予孩子教育成长、成才的无形的精神枷锁。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我积极投身于课堂课改,在我的数学课课堂上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实践。我总会在备课环节下足功夫,把重心放在课堂上,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坚持以提升课堂效率来促进我的教学质量提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扎实、学得深刻,在课下玩得高兴。我安排的书面作业都需要学生在我的眼皮子底下在课堂上完成,除了一些实践性的作业之外,完全就没有书面家庭作业,也不派书面假期作业。孩子们就有了很多的时间自由支配,然后再鼓励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开展广泛阅读,以提高他们的认知能力。这样,孩子的成绩再差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因此,我深受孩子们的喜欢,也特别受家长欢迎。期末考试成绩一出,孩子们带回去一个较为理想的结果,整个家庭都其乐融融。
新的学期,我通过选调进入了县城小学,也担任了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眨巴着扑闪扑闪的大眼睛,懵懂而又纯洁,激发了我对教育的无限憧憬。我从规范学习日常开始,不断的引领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入学适应,再从行为规范的衔接到学习习惯的养成,孩子们都积极配合,善于改变。在我的课堂上,我继续延续我的经验和做法。在课前下足功夫,在课堂上积极的挖掘孩子潜能,努力凸显“以学为中心”的课堂理念的落地。一次又一次的把孩子们推向了课堂的中央,给他们以掌声和鼓励,他们是乐此不疲。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动手实践,大胆的思考,在学数学的过程中“说”数学、用数学,对数学学习充满了无限的乐趣。特别是没有家庭书面作业的负担,孩子们又学得非常扎实。家长们都非常的满意,孩子们也特别对我的课堂格外的喜欢,我也常常无比满足。
几个单元小测下来,效果还算不错。梓涵同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每一次考试结束,家长们对孩子考试成绩的关心,对满分的渴望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然后又不经意的转嫁给孩子们。我越发感觉分数对于孩子成长的意义,以因此而妥善处理好每一次的考试成绩,更多的把关注点聚焦在孩子对知识的掌握上来,及时调整我的课堂教学策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
今天的教育严重“内卷”,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孩子们喘不过气来。其主要原因之一,还是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对学生考试分数、成绩排名的高度关注而造成的。如果我们一开始就淡化每一次考试分数的获得,把每一次的小测作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契机,老师依据学情以调整其教学策略,开展因材施教。不去给孩子的考试分数排名,不去划分其质量等级。这样,家长不焦虑,孩子不焦虑,老师不焦虑,静待花开的声音,或许这才是教育应该有的样子。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的本质是激励和唤醒。我们只有守住教育的初心不变,努力的创造条件让孩子提高认知,搭建平台让他们得到锻炼,还孩子一个快乐而幸福的童年,或许这才是我们所需要的所谓的真正的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