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水平马拉松比赛中,补剂区域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提供能量胶(糖),另一个提供MCT油(中链甘油三酯),后者专门给生酮饮食的马拉松运动员准备,其中,不乏精英跑者甚至是有实力竞争名次的选手。
(中链甘油三酯不需要经过消化系统代谢,直接进入肝脏生酮,是仅次于葡萄糖功能速度的物质,但相较于葡萄糖它的优势在于对胰岛素的刺激是0)
实际上,那些没有把生酮饮食作为基础饮食的专业马拉松运动员,都会在赛前1-2周到赛前4天左右的时间彻底断碳,在极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情况下维持高强度的训练,然后在赛前4-5天持续摄入高碳水+极低蛋白质和低级脂肪,来提高糖原的转化效率,提升肌肉的带糖能力,此种方式被称之为糖原负荷法。
这是许多耐力运动员的惯用手段,与之类似的是,在马拉松训练前空腹,直到训练完成,立刻补充快速碳水,越简单的碳水越好,比如米糊/甜食/香蕉,让肌糖原储备池在这样的长期刺激下扩容,它需要高强度—持久耐力运动—-训练结束后立刻充碳。
两者的底层逻辑是一致的,通过高强度运动耗尽肌糖原,再超量补充碳水化合物,让肌糖原的容量逐渐扩大,糖原不像血液中的游离葡萄糖会被胰岛素很快转移或者耗尽,它储备在肝脏或者肌肉中作为梯度供能物质,表面上看,这对耐力运动员很重要,但实际上真的如此吗?
你和大部分国内跑者说,“我不吃碳水”,都会引来一阵质疑,“不吃碳水,怎么跑马拉松?”
我非但不吃碳水,我还断食,全程也没有补给,状态最好的时候48小时断食内跑了两个全程马拉松。
这样的质疑我曾经自己也有,2021年11月,我吃高碳水来配合断食来完成马拉松,碳水化合物嘛,总是让很多人感到踏实,仿佛它就是什么神奇魔药,让你跑得更远更快,嗯,更快说不定,更远真的没有。
我并没有感觉耐力在高碳水饮食和生酮饮食中有明显区别,但是就恢复来说,生酮饮食由于能够提升锌镁的生物利用率以及减轻炎症水平,恢复速度是高碳水饮食不可比拟的程度,碳水化合物消耗锌镁,与B群维生素产生代谢竞争,恢复的自然会慢,炎症会增加,在同级别训练量下,后者更容易导致受伤。
就耐力而言,生酮饮食和高碳水饮食都不会有明显的对耐力的帮助,但对长期恢复来说,生酮饮食绝对优于高碳水饮食,这也许是因为,碳水化合物虽然供能速度比酮体和脂肪酸更快,但效率和持久度并没有酮体高,酮体虽然是大脑最首选的能量物质,但速度亚于葡萄糖,对耐力运动,比如马拉松,区别也许只是前半程跑的更快和后半程更稳定这样的细微影响。
但是,糖原负荷法更容易暴露一些明显的缺陷。
最大的影响,就是水潴留,储水,每储存1g的糖原就需要同时储存3g的水,马拉松运动员的肌糖原储备池往往很大,当他们往身体里充碳,第二天就会增重4-5kg,全部来自水分,我自己也做过这个尝试,在马拉松的前一天,吃很多简单碳水,次日增长3kg,这对于长距离耐力比赛是没有任何好处的,虽然糖原饱和,但增长的水重在抵消这种优势。
其次,高碳水加重胰岛素抵抗,如果你长期反复使用这个办法,胰岛素抵抗会很严重,糖原的转化效率反而降低,胰岛素更倾向于将摄入的碳水化合物首选转换为脂肪储备,内源性的体脂肪在任何一种运动中都是最多余的,它分解氧化门槛高,速度慢,根本不是运动所需的能量储备方案。
相比起碳水化合物,外源性脂肪的供能速度虽然较慢,但我们之前讨论过“生理性胰岛素抵抗(健康的胰岛抵抗)”会在长期坚持严格生酮饮食的情况下出现,身体各个肌肉和器官(除了无法使用酮体的肝脏和睾丸),都会开始出现葡萄糖排斥,所以实际上只要处于稳定的酮症区间,身体会更善于利用酮体(外源性脂肪产物)而不是葡萄糖。
再者,碳水化合物造成血糖波动大,影响竞技状态,大脑变迟钝,易困,注意力下降,每个人的糖耐受程度也会因为基础饮食和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假如你参照马拉松运动员在赛前4小时摄入高碳水,如果你的胰岛素和血糖峰值出现时间不稳定,你会在赛前犯困甚至途中低血糖。
所以,吃不吃碳水化合物,对于耐力运动,或者说所有的运动,影响都不大,生酮饮食也并非有明显改善单次运动表现的能力,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长期恢复和整体健康,特别是非职业跑者,完全不需要依靠碳水化合物来维持运动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