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我学习了藻类这一章节(《水生物处理学》第六版),了解到藻类的形态及生理特征,还有藻类的分类。通过学习这方面知识对我之前的知识体系有所补充。
2.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我之前对藻类的了解:高中接触藻类首先是知道原核生物的类别中有蓝藻,也称为蓝细菌。还知道“藻类”中除蓝藻门属于原核生物外,其他都属于真核生物。高中在蓝藻门中学习过篮球藻、颤藻、念珠藻、发菜。在高中学习代谢部分时也了解到藻类中有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属于自养生物。在学习过这一章的知识过后,我知道了根据藻类的形态及生理特征,可将其分为甲藻门、金藻门、黄藻门、硅藻门等。
3.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在我之前的想法中并没有对藻类有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本次学习中,我看到一句话“某些绿藻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这句话引起我的疑惑,在之前的学习中我了解到水华赤潮的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其因果关系为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泛滥,而这句话却将因果关系倒置了。通过查询相关文献我了解到:在自然界中各种有机和无机的含氮、磷物质,经常不时地以各种方式流入水体。水体内部的有机物质,如动植物的残体及它代谢产物,经水中好氧菌的分解转化为无机物质。这些都给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繁殖带来了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因此,富营养化是水体的一种自然老化现象,天然水体中普遍存在但是没有人为因素影响的水体中,富营养化的进程是相当缓慢的即使生态系统不够完善,仍需至少儿百年、甚至几千年时间才可出现。水体一旦出现富营养化现象,要恢复则非常困难。这一结果往往导致湖泊一沼泽一草原一森林的变化过程。
而在现在多数的藻类泛滥现象是由于所谓的人为富营养化。人类在生活和生产中排除的生活污水和食品加工、化肥、屠宰、制糖、造纸、纺织等工业废水,人类活动大大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过程。以及大量使用化肥的农田排水,都含有大量有机的和无机的氮、磷。这两种物质进入水体后,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硝酸盐和磷酸盐,为藻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分的营养,从而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这里的“加速”就解释了水藻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4.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藻类在日常生活的运用,首先不难想到他作为污染物的时候:藻类会给水工程有一定的危害性。当它们在水库、湖泊中大量繁殖时,会使水带有臭味,有些种类还会产生颜色。水源水中含大量藻类时会影响水厂的正常水处理过程,如造成滤池阻塞。水中即使含有数量很少的黄群藻,也能产生强烈的气味而使水不适于饮用。与此同时藻类当然也有有利的一面:因为藻类具有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功能,在氧化塘等生物处理工艺中利用菌藻共生系统,其中藻类产生的氧可被好氧微生物有效利用,去氧化分解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这样一方面可收获大量有营养价值的藻类,另一方面也净化了污水。
现在利用藻类生物进行污水净化还利用了菌藻共生系统(原理如下)
5.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0分); 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我在水处理中如果遇到有机物污染问题,现在不仅会考虑微生物降解,以及化学反应去除,我还知道了运用藻类和细菌结合,高效低污染的解决污水问题。在上一篇五问反思报告中我了解到了水生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在这次学习中我更细致的了解了水藻这一水生植物的特性以及对环境工程的影响。是之前知识的补充,这样子学习能够让我的知识框架更为紧密细致,让我对水处理在水生物角度的处理方案和预想变得更为多样和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