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跟奶奶长大的。七十年代后期的农村物资还很匮乏,现在很普通的饺子也只过年过节或特殊的日子才可以吃上,不过,算下来一年也是可以吃几次的,但粽子,一年只能吃一次,所以印象很深。
在端午节前几天,奶奶总要去房屋后的空地上采些艾叶,然后把它们扎成捆,分插在家里的每个窗户和门框上。据奶奶讲,这些艾叶可以驱邪。
我不知道“驱邪”是什么意思。但那时几乎家家屋后都种着艾叶,空气里弥漫的那种淡淡的药香味让我非常喜欢。
端午节的前两天,奶奶开始为包粽子做准备。
奶奶先是带着我到村西河里采苇叶,奶奶让我离河远远的,而她自己到河边去采。苇叶采回后,洗净煮好再用清水泡上。奶奶说,经过这样处理的苇叶不容易折断。
端午节的前一天上午,奶奶就会煮好枣,泡上米。
枣是自家树上结的小枣,核很小,肉很甜;米是自家种的黄米,看上去像小米,但很粘。
准备工作做好后,吃过午饭,奶奶就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开始包粽子了。
奶奶先拿一块木板,把煮好的苇叶先放到木板上铺好,然后交叉折一个锥体,在底部放上一颗枣,这样米就不容易从底部漏出来了,来回翻叠,最后再用线捆扎,一个漂亮的粽子就包好了。
我也学着奶奶的样子包,可要么米漏了,要么叶坏了,好半天才包成一个完好的。
奶奶边包粽子边给我讲: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大官,被奸臣陷害了,朝廷让他去了一个很远很远的江边,他想不开就跳河了。他是一个好人,那里的百姓怕他被鱼吃了,就包粽子扔进江里,让鱼吃粽子,别吃这个好人。
奶奶不知道屈原,可她给了我关于端午,关于屈原的最早的启蒙。
包好后,奶奶把粽子放到大地锅里用劈柴大火煮,开锅后转小火煮,为了这锅粽子,奶奶会忙到大半夜。煮熟后并不马上吃,而是焖在锅里,等第二天端午节的早上再吃。
在那样的一个时刻,那样的一个季节,我觉得奶奶的粽子是世界上最美的美味。
多年过去,我仍会常常想起那一片苇塘,想起小院、阳光、白发的祖母,活泼的孩子。那些记忆,令我怀念,令我遥想,纵然时光流逝,也未能减淡。
现在,超市里四季都有各种各样的粽子,形状不一,馅料不一,可是每年端午节,我都会自己买一些苇叶、糯米、大枣自己来包,只是现在没有了那种烧劈柴的大地锅,而用高压锅煮出的粽子,早已没了当年奶奶包的那种粽子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