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立志追求真理和正道,以高尚的品德作为保证,一切从仁出发,使用各种技艺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尽管大家有不同的解读,我还是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有了上面的译文。这不就是我们一生的行为准则吗,这不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吗?
只不过是,道、德、仁、艺均在发展。
在今天,我们的道,应致力于为人民服务,为全人类服务,为社会进步服务;我们的德,是正确的价值观,是大公无私;我们的仁,是健康的情感观,是对众生之爱;我们的艺,是科学技术,是文化艺术,是百工,是各行各业的应用能力。
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孔子说:“只要有诚意来拜我为师,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束脩,有的说是干肉,有的说是束带修饰,有的说是束身脩行。但后来,束脩就成了拜师礼物。还是忽略形式,理解为诚意拜师吧。
据说孔子门徒有三千之众,这里面肯定贫富不均,众弟子拜师礼物肯定相差甚巨,但从没听说孔子因此厚待谁鄙夷谁。要是现在,三千多学生,孔子早成百万富翁了。
孔子学生如此之多,肯定各色人等都有。正如孔子所言,有教无类,而他是有教无类的典范。
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冥思苦想后似懂非懂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又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东西,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要再教他别的东西了。”
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在教书育人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在这里,孔子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后再强调了点拨的时机。这就是现在的以学生为主体,并且采用启发式教学的教育方式,而且还多了要注重启发的时机。最后,孔子强调学一个是一个,不能囫囵吞枣,不能一味地贪多。注重教学效果,关注教育对象的接收能力,也是因材施教。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检视自己的学习,有没有不愤、不悱的时候。如果没有这种时候,说明自己的学习根本没有思考,缺乏深度,这样连学习的边都是摸不到的。另外,学习一个东西,我们做到了举一反三吗?学一个,掌握一个,聚少成多。千万不要囫囵吞枣,不要学了一大堆,结果一个都没掌握。
9、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孔子在办丧事的人家里吃饭,从来不吃饱。
儒家都是仁者,更何况孔子。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孔子参加丧事,从来不吃饱,这不就是恻隐之心,这不就是仁的体现。仁,不仅在心,而是从心出发,体现在每言每行。
我们这里,要是家里有年纪较大的长者去世,主人会把丧事当成白喜事来办。主人如此,参加的人更如此。除了上香、入验、出殡等特殊时刻,大家故作严肃外,其余的时候,嘻嘻哈哈,吃饭时,还推杯换盏,哪有办丧事的样子,哪有恻隐之心,哪能体现仁。
10、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哭过,就不唱歌了。
把别人的悲哀,当成自己的悲哀,感同身受,才是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