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从“拟哭”到“翛然”,苏轼的心理路径是什么?】
1084年的今天,苏轼即将从黄州离开,应邀写下这篇《安国寺记》,记录了他五年来在安国寺的修行与思想转变。
先认一个生词:
翛(xiāo)然:无拘无束、超脱的样子。
出自《庄子·大宗师》,原文为“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
在文学作品中,翛然常用来形容一种超脱、自由的状态。王维诗《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中有“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的句子,形容一种闲适自得的生活状态。
此外,翛然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超脱、清静状态。
庄子和王维,都是苏轼喜欢的,但如果没有黄州这一出,他恐怕很难真正领悟“翛然”的境界。
苏轼在黄州成为“东坡”,是唤起了、蜕变为一个新的生命,而这个唤起和蜕变过程有两个节点,一是来黄州第三年(1082)写的《寒食帖》,其中有句“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君门”是朝廷,“坟墓”指故乡,两处他都回不去,陷在命运的漩涡中悲苦吁叹。
但转折正是在绝望中出现,在他的精神栖息地安国寺,通过五年的焚香默坐,实现了“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境界。
这是当时他能够达到的最好目标。
先看他修行的起点:思过自新。这是“上”(外界)对他的要求。
他的自我检讨是:从来都不符合要求,并不是这回才犯错。该忏悔的地方太多,之前所依傍的儒家精神已经不够用了,只能找佛教需求解脱。
这地方环境幽美,我觉得,他只是“焚香默坐”,而不是燃灯枯坐,因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来自王羲之《兰亭集序》。他并不是要皈依佛门,他要达到的是士人的高洁境界,这不是弹弹琴、写写字就能解决的问题,是要从污泥中开出花来的生命力和精神高度。
所以注意,他最终达到的“表里翛然”,并不是一开始“组织上”那个“思过”的规训,而是自我超脱更新。
说到这里,就可以来聊聊这篇“寺院记”的写作结构了。
【安国寺记】
元丰二年(1084)四月六日,湖北黄冈,时年49岁
元丰二年十二月,余自吴兴守得罪,上不忍诛,以为黄州团练副使,使思过而自新焉。
其明年二月至黄。舍馆粗定,衣食稍给,闭门却扫,收招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以得罪者也。欲新其一,恐失其二,触类而求之,有不可胜悔者,于是喟然叹曰:“道不足以御气,性不足以胜习。不锄其本,而耘其末,今虽改之,后必复作,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
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得赐衣。又七年,当赐号,欲谢去,其徒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余是以愧其人。七年,余将有临汝之行。连曰:“寺未有记,具石请记之。”余不得辞。
寺立于伪唐保大二年,始名“护国”,嘉祐八年赐今名。堂宇斋阁,连皆易新之,严丽深稳,悦可人意,至者忘归。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
四月六日,汝州团练副使眉山苏轼记。
秉承他一贯“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得不止”的意识流作风,这篇记文打破了传统寺院记的文体规范,聚焦精神蜕变,融游记(寺院环境)、自传(心路历程)、题记(寺院历史)于一炉。
他先用一大半的篇幅,写了自己住安国寺的由来、经过和收获,已经足以传世。
妙的是他还说到寺里的大和尚继连,谢绝朝廷的封号,自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一方面点出对方请他临别写记的缘由,一方面塑造出这个堪称是苏轼此时精神导师的形象。
最后一段功能性文字,言简意赅,但是意涵丰富,包括历史传承、环境描写、集会盛况。
“岁正月,男女万人会庭中,饮食作乐,且祠瘟神,江淮旧俗也”一句信息量尤其大,原来这安国寺并非闭门却扫的清修之地,而是相当世俗,且尊重民间信仰,这很写实,也很苏轼。
【东坡日历】
2025年5月3日,周六,乙巳蛇年,农历四月六日
41岁,是日,在诸域,文同寄《超然台赋》来。四月六日,余书其后。轼。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四月六日,时任密州知州。
48岁,是日,在黄冈,黄庭坚作书与我;并寄《食笋》诗,余次韵。轼。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四月六日,时任黄州团练副使。
49岁,是日,在黄冈,将赴汝州团练副使任。应安国寺继连之请,作《黄州安国寺记》,得城南精舍曰安国寺,有茂林修竹,陂池亭榭。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罪垢所以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翛然,无所附丽,私窃乐之。旦往而暮还者,五年于此矣。尝题继连壁。轼。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四月六日,时为汝州团团副使。
50岁,是日,赴常州居住途中。过灵壁刘氏,为画丑石风竹,主人以灵壁石相赠,为跋。轼。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四月六日。
51岁,是日,在开封,兼详定役法。王岩叟论给田察役十弊。余之议寻格。撰《孙觉可给中制》。同日,王安石卒,撰《王安石赠太傅制》。轼。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四月六日,时任中书舍人。
53岁,是日,在开封,撰《赐新除守司空同平章军国事吕公著辞免恩命不允诏》、撰《赐新除太中大夫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吕大防辞免思命不允诏》、撰《赐新除太中大夫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范纯仁辞免恩命不允诏》。轼。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四月六日,时为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