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社会性动物》,开篇就吸引了我。人,就是社会的产物,我们都处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作者阿伦森在没有深入研究社会心理学这个领域之前,作为一名业余的社会心理学家,就渴望搞清楚人类行为的奥秘。是的,人的行为是可以被研究的,在某种行为背后一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读着读着,这本书更激起了我的兴致,因为书中的内容的确映射着我们的生活。
文中提到了一个词——社会影响,正是社会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改变着人们的行为。那么我们是如何受到影响的?为什么会受到影响?偏见、从众是在什么情境下形成的,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我们作出决定?我们都不曾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但社会心理学可以告诉我们答案。
“社会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人们倾向于通过赋予过错者某种性格特质来解释其令人厌恶的行为,比如‘精神病’、‘虐待狂’或‘邪恶之人’”,这是我从文章中摘录的一句话。想来,我们很多时候也以人格倾向论为人处世,所以当一个人一旦形成对他人或事物的偏见,这种偏见便根深蒂固,难以消除。比如,作为教师,我们遇到一个第一眼看到就不太喜欢的孩子,内心可能会不自觉地认为他笨或者他身上有一些我们不太喜欢的特质。如果我们一直受这种观点影响,对这个孩子来说就极不公平,而这个孩子也可能会因为我们不经意的言辞举动受到伤害。社会影响固然存在,我们教育者就要去创造好的社会影响,尽力减少不良的社会影响给孩子们带来的伤害,让孩子们从小就走正道。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是为师者神圣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是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