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个口号喊了很多年,可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老师还是习惯师讲生听,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口干舌燥。考试的时候,学生什么都不会。这样的课堂费时低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变得越来越懒,懒得动手,懒得思考。
教了十几年学了,我发现一个难以言说的现象:一年级孩子活泼好动,聪明伶俐,敢说敢想,乐于动手。到了高年级,很多学生不会自己解决疑难,总是希望老师告诉自己答案。为什么学生越学越傻了呢?我认为这都是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惹的祸,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学生在下面沉默默寡言,老师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着教着,把学生都教成了傻子。这真是做教育人的悲哀。我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不想做一个扼杀学生思维的老师,我一直在寻找解决的途径,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找到了——李玲老师的单元融合课。同时也感谢杨风利老师的推荐,让我加入了李玲老师的这个团队。
李玲老师把第一单元的学案发给我后,我马上打印了出来,认真听了李玲老师关于学案的使用方法,在学案上做了笔记。
第一次使用时,我先在课堂上用了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了一下做题方法,许是讲的不够详细,很多学生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错误理解题意。我当时也对选5到10个生字组词,并用这些词语创作一段话理解成了用一个词造一句话,及时跟李老师交流以后才真正明白了题意。
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老师一定要把学案先做一遍,理解了题意,彻底明白了编者的意图再引导学生学习。如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先与李老师交流,这是最重要的。
课堂上,互学展学时,每个人两眼放光,笑容满面,人人参与,精神饱满,真正的做到了自主高效,这才是理想的课堂。课下,我问学生,你们喜欢这样上课,还是喜欢以前老师讲你来听的课堂学习,他们都说喜欢这样上课。只要我们放手了,学生可以做的很好。
这样的课堂,学生在思考、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获得了学习的快感,怎能不高兴?
让我感到惊喜的地方是学生选5到10个词创作一段话这个教学环节,班里面我以为的学困生,创作出了优美的段落,得到了大家的掌声。学生在评价时,优美句子找的那么准确,不足之处一针见血,帮忙修改非常到位。我禁不住感叹:孩子们真了不起!我不能再禁锢他们了。
学生的创作能力,评价能力了不起,学生的理解力也不容小觑。在学习第三题说词性的时候,有的孩子不知道若隐若现是一个什么词?另一个学生马上说是形容词。我让她说说理由,她说这个词就是形容一个东西,一会儿能看见,一会儿看不见,这就是一个形容词。接下来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学习“人声鼎沸”“风号浪吼”“人山人海”等词语,让学生说词性,说理由,解释词语,学生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真正明白了什么是形容词,什么是名词,什么是动词。这样的学习不是在老师的说教下掌握的,而是在自己的交流中真正获得的,他们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从他们的眼睛中,从他们的脸上,我感受到了这一点。
在使用学案的过程中,由于是第一次使用,用时较多。学生第一次自己去课文中寻找词语,学习提取文中信息的能力,班里面有1/3的学生,找不到这些词语,需要同伴的帮助。
学习完第一个环节写字以后,让学生把第一课的生字工整的写在书写本上。批改作业时,班里面只有五六个学生全对,有的是拼音的错误,有的是组词的错误,有的是同音字混淆,还有字形错误。这可能是因为在交流展示第一题这个环节,我只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展示,没有在班里大展,也没有认真检查批改学生的学案,没有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怎样在课堂上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做到生字词人人过关,还需向李老师请教。
本周由于刚开学,周一周二这两天检查了一下学生的暑假作业,从周三开始才正式开始学习第一次使用学案,学生得在老师的不断指导下完成。学了两节课以后,有学生不断问我:老师,我们为什么不学习课文呢?我回答:我们先学生字词,再学课文。
周三,周四,和学生一起学习了第一题写字和第二题识字,领着学生边写边理解第三题的第一个小题,周五的时候,我还是带着学生精讲了第一课《观潮》。有了前面的铺垫,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学习《观潮》时,效果非常好,人人参与,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这样的课堂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