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9日星期一
清晨七点闹钟响起,儿子的电话随之而至,一边吃早餐一边聊家常,听得出精神饱满,情绪积极。儿子说起这几天睡眠不错,得益于他服用了B站视频推荐的情绪放松剂,因为是纯植物提取且体内无法合成,不会产生外源性依赖。然而,我这颗老母亲的心如何放得下,立即上线劝诫模式,“是药三分毒,没事别吃啦”。儿子很快就结束了通话。
突然,一个觉知升起,我有点“过界”了。想起寒假刚开始,儿子提出朝五晚九的作息模式,忍住没有立即批判,但对于儿子偶尔七八点起床表示了积极地支持。其实,寒假大部分时间,儿子都做到了四点半起床,每天坚持十多小时的学习。他最近总对我说,“多尝试尝试,总没什么坏处”。现在想来,我的各种无意识干涉,已经成为儿子成长探索的外在阻力,他需要花费更多的心力去创造可能性。
精神分析学派先驱温尼科特曾提出一个概念“Good Enough Mothering”,被译为“60分妈妈”。曾奇峰老师讲了一个故事来解释什么是“60分妈妈”。一个小孩子想爬上一个高台,然后他努力爬上了上去,呆了一会,却发现无法自行下来,他有些慌张,在他快要无助绝望时,妈妈出现了,把他抱了下来。不是在他下决定时,不是在他采取行动时,不是在他刚刚受挫时,也不是在他彻底绝望时,而是在他体会到挫折尚未失去耐心时,妈妈出现了,不早也不晚。60分妈妈能够培养出人格健康的孩子——她不过早出现,守住了自我的边界,让孩子的自我在探索中成长起来;她也不过晚出现,让孩子守住对世界的安全感。这个60分并不好拿捏,特别是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作为妈妈,有太多地放不下,想替他决定,想帮他行动,想他为善后……
生活中那么多被溺爱的孩子,成年后一事无成。溺爱不是爱,是以爱之名,不断突破孩子的自我边界,阉割掉孩子整合自我的机会。带着破碎自我的人,需要在成年后,重新整合自我功能,而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巨大的痛苦体验。现在想来,最近与儿子的摩擦,大多因为我无意识地越界,碰上了儿子日益整合的自我。其实,我应该为青春期的儿子正在逐步实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深感庆幸。此刻,他正在成为一个人格完整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