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了张文质老师写的《迷恋的教育学》,里面一篇文章刺痛了我的心灵,他是这样说的。
“孩子周围的人都是教师,讨论的都是教育。很多教师关心同事朋友或者亲戚的孩子,几乎所有的教师都长着一张询问孩子学业的脸。实际上,除了询问学业之外,我们的教师家长可能都不知道跟孩子聊什么,或者我们本身就没有别的话题可以聊。
我们在一块讨论的也都是学校里面鸡零狗碎的事情,而积极地讨论工作,讨论研究,讨论读书,这样的状况其实很少,更多的是对学校各种弊端、人际关系、生活琐事的讨论。
所以,可能很多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家庭的氛围,自己跟朋友、同事之间的交往状态,会对孩子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先不说很多教师的孩子不愿意子承父业,子承母业,因为在这样的氛围里,他可以切身感受到这个职业是一点都不美好的。在职业倾向方面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这是很不好的。在琐碎和负面情绪的氛围里,孩子的精神力量,生命里那种沛然之气是很难培育起来的,更不要说大的格局了。
一个人在蔽遮、压抑,甚至恶俗的气氛中长大,是会有精神状态的麻烦的。如果学业状态不好,妈妈又长了一张训导的脸,而这张脸总是盯着你的成长,那是多大的压力!即使妈妈不说重话。
当然,我也很难想象教师对自己的子女不说重话。教师对自己的子女普遍是够狠的,这是常态。所以你说孩子身上没有来自教师父母的压力吗?几乎很难,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即使父母不言语,父母的存在本身就是威严所在,是教育压力的存在,“教训”的真实的面孔就在他的生活之中。
作为教师的子女,不力争上游他很难生存,力争上游而不得他也很苦,他心里总有一种自己要对得起父母职业荣誉,对得起应有的地位等等这方面的考量,所以教师子女特别不容易。”
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觉得张老师说的特别有道理。我的大儿子就是这样,他现在马上读大二了,在选择职业方面,他就特别嫌弃老师和公务员,为什么呢?因为我是老师,他爸是公务员,他觉得我们的工作特别不容易,工资低事情还特别多,经常加班。我老公他们确实是经常加班,经常值班,周末值班,晚上值班,给他的感觉就是他爸爸特别地忙,而且他爸的工资也不高,所以我们叫他考公务员,他就觉得公务员不好,为什么要考。其实我们是想让他求稳,在这种稳定的生活下,以后他找配偶成家也比较容易。我是老师,老师平时的杂七杂八的事比较多,再加上我这个人也比较喜欢折腾,自己喜欢参加一些比赛,喜欢录微课,导致我的时间特别地忙,除了上课,其他的时间都忙于各种各样的竞赛,经常凌晨之后睡觉,虽然教师有寒暑假,但我暑假一般也是在折腾各种竞赛,有时候写论文啊,搞课题啊,个人空间啊,名师工作室,还有试卷征集等,每做一件事都需要好几天的,所以整个暑假,我几乎一半多的时间是关在家里做事的,可能是因为我的状态给我儿子留下了不好的印象,觉得这老师太苦了。其实如果我不折腾一些比赛,或者是其他的东西,做一个普通老师是没有那么多事的。但是话又说回来,做任何一个行业,难道不忙碌吗?我觉得不管做什么事,只要你想把那个事情做好,肯定都是一个大忙人,只不过是我做的这些事跟我的工资不相关,而可能在私企做事,或者自己创业,可能你付出得多,回报得也多。但我还是喜欢做一个忙碌的人,我觉得很有意义。当我获得一张张奖状,看到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果时,我还是很有成就感的,因为它让我的能力一点点提升。如果我这些比赛都不参与,我就是一个教书匠。作为一个老师,我觉得还是要有研究的精神,参与各种各样竞赛的能力,这样不管是指导学生也好,指导身边的老师也好,或者是平时教书也好,都能增加我们做事的效率。
今天读到这篇文章,我才想到原来教师子女的压力这么大。难怪我以前的老师的孩子很优秀的不是很多,有,但是少,教师子女平平的比较多,可能是教师从小赋予了自己孩子太多的压力,使他们喘不过气来。因为每个老师都比较好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拔尖,而这样的寄托可能给孩子很大的压力,导致他们没有自信。
刚刚写这段话时,我的小儿子就在我身边,他说他就是这样的,我们给了他很大的压力,使他没有信心,使他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