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车赶到上舍,先寻至“洄澜亭”,行前对其很有期待。可惜,这座仰慕已久,曾为诸多同好颇为推崇的前后两端皆为牌坊门的古“路亭”,已经推倒重来,成了彻头彻尾的新建筑,古意尽失。
接着,又在近侧的吴氏总祠“大本公祠”吃了闭门羹,一时如雪上加霜,心情格外沮丧。
然而,此处有失,他处来补。就在不知接下来的寻访如何展开时,眼见池塘对面有几位先生正在聊天,便急忙赶过去讨教。巧了,这几位正是村中望族吴氏后人。
闻听我自山东远道而来,他们十分高兴,主动引领我参观。于是,便幸运地有了后来寻访的顺利全程。
上舍村辖属上唐镇,濒临南城、南丰两县交界,再往南走不几里即入南丰境。
这是一个有着8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4-1189年),吴氏肇基祖看中此地风水,遂携家人由邻近的南丰洽湾迁徙于此。其后,这块宜居之地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知晓,其他姓氏的族人也纷纷乔迁而来,遂发展成为一个多姓混居、和睦相处的大村落,
而吴氏一门则更是兴旺发达,枝繁叶茂,传至吴秀峰一代时,膝下九子个个顶门立户,家业至盛,一幢幢古宅遍布全村,直到现在,仍是“上舍”之所以能被评为全国传统村落的定盘星。
引领我参观的三位先生,两位年纪稍轻者在外工作,此次是清明时节返乡祭祖。另一位年纪稍长,在家务农。
他们引领我穿过街巷,先去看了一幢连排大宅——“吴蓉圃1号故居”,如果没记错的话,这是吴秀峰九子中老五即“五房”的宅邸之一。
村里插建现象较为严重,若非有人引路,自己察访糜费足力不说,也难免有所遗漏。但有向导的缺点是,不好意思多耽搁人家工夫,故而不及细看,往往拍片不能尽意。
据族谱记载,吴氏祖宅曾遭遇过一场大火,后来便告诫子孙,再建新居,必要靠近水源。所以,现在看到的吴氏老宅,大多临近水源或围绕池塘而建。
后来才知道为什么先带我来看“五房”,原来其中一位引路者正是“五房”家的女婿,很以老泰山的家业为傲。
与吴秀峰祠堂几乎连为一体的庞大宅邸是“吴莲圃1号故居”,记得这是“头房”,也就是吴秀峰长子的宅邸。
不确定,如果记错了的话,也请吴氏族人见谅。
宅邸跨角貌似圆形碉堡式的高大建筑,几位说是祠堂内的食堂,并称他们小的时候时常在里面吃饭。我倒觉得应该是粮仓,从它的居高以及不辟窗口等因素考量。
“吴秀峰大夫祠”,即上舍吴氏吴秀峰一支的“支祠”。以前规模较现在大得多,后来因开通拓宽公路,占地拆除了一部分。
“吴香圃故居”,四房的宅邸。
接下来参观的是接连两幢“吴槐树故居”,分别为1号、2号,当时他们好像也介绍过,或没留意,或没记住,总之不清楚这家吴氏与他们九房之间的关系。
“吴槐树1号故居”,门楼与正宅墙面有明显的夹角,应该出于风水考虑。另外,从山墙顶部的防火墙可以看出,系三进厅堂。
头房的又一处宅邸,“吴莲圃2号故居”。
五房的第二处宅邸,“吴蓉圃2号故居”。进去后发现,除主宅外,另有一个跨院,想当年应是十分阔绰。在吴秀峰九子中,除长子吴莲圃有两处宅邸外,其余诸子,只有五房的家业堪与头房比肩。如果说头房还有祖业继承方面的得天独厚,那么五房则凭一己之力打拼的因素更多,也无怪乎五房家女婿很为此骄傲。
带我看完五房第二处宅邸后,五房家女婿及另一位先生有事先行离去,而带我完成余下行程的,则是三位之中年纪稍长者、八房吴鹤圃后人吴细妹先生。
七房与九房毗邻,七房“吴阑圃故居”尚在,九房则仅剩下一座门楼,院里盖了新楼。
三房位于池塘边,紧邻公路,老宅已拆除,原址建了新楼。
至此,除二房未有任何信息外,头房、三房、四房、五房、七房、八房、九房都有着落。至于“六房”,我笔记的记载是“八房之前看过的那户是六房”。通过照片顺序看,八房“吴鹤圃故居”之前参观的,是被我写为头房的“吴莲圃2号故居”。而笔记的另一个记载是,“四房毗邻的是头房”。同样看照片顺序,与四房“吴香圃故居”毗邻的,是我弄不清关系的“吴槐树1号故居”。
如此分析,就存在着另一种可能,即吴槐树为“头房”,而被我写成头房的吴莲圃应为“六房”。
如果这个推断成立的话,除“二房”没有讯息外,其余八房均有寻访到,且“头房”、“五房”、“六房”均有两处宅邸。
不管怎么说,在古时农耕社会,一门九兄弟个个顶门立户,皆能出落如此,也称得上是一个家族的荣耀,足以为傲一方。
看完这边,吴细妹先生又带我绕过池塘,进入另外一个聚落,在幢幢新楼背后,继续寻访充满历史沧桑之感的故居老宅。
先遇联袂两幢古宅,分别是吴冠卿1号、2号故居。
发现吴细妹先生似是家族的管事,几乎每一幢关门闭户的老宅,他基本都有钥匙打得开。
接下来的一幢废墟,是上舍吴氏家族的祖业,即开基祖的老宅遗址,门前几对旗杆石,铭记家族曾经的科举功名。门内不见木石,猜测是不是毁于那场传说中的大火。
又接踵察看了数幢吴氏故居,从名字上看不出与前述九兄弟的关系,但从坐落位置上分析,辈份似应长一些,仅仅是揣测。
其中门楼可称豪奢者,当属“桂林裔秀”。
老宅已闲置,屋内堆满杂物,虽显零乱,但梁架保存尚好。
寻访结束,诚挚谢过吴先生,待回到村头“洄澜亭”停车处时,恰遇回乡祭祖的族人过来参观上舍吴氏总祠“大本公祠”,幸运同入,也给我的上舍之行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访于2021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