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听书一边在街上闲逛,眼睛停留在四周的景物上,心却在书里跟随思绪起起伏伏。
我在阳光里穿过一个街心公园,看大片大片浓密的树荫遮天蔽日,在阳光下闪耀着绿光。
我看见勒杜娟粗大的藤蔓沿着高大的树,一直攀沿上去,开出一片茂盛的花墙,红绿相间,让人赏心悦目,似乎又能感受到花树之间的情谊。
我此时正在听《杜甫传》,想起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眼前的花算是应景,只是这样的花应该是“数枝齐发凌霄去,高耸入云为花墙。”
穿过公园来到街上,一家新开的店铺,让我顿觉惊奇。一幅蝤劲的春夜喜雨招牌,如同一脚踏入成都的杜甫草堂,在合着耳朵里听来的杜甫生平,瞬间变身出一种奇幻之感。
只是早已作古的大诗人,数千年之后怎么都让他想不到,春夜喜雨如此诗意的四个字,竟然会成为一个性用品商店的招牌。
反正我是被活生生地雷到里焦外嫩,却又不得不服人家脑洞大开。
心里终究觉得不妥的。多美好的意境,“好语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可人家若是洞房花烛夜,春夜喜雨时,又有何不妥?
杜老诗人早已做古,这样的招牌不知算不算侵权?
一番胡思乱想,书已讲至杜甫躲避战乱一路颠沛流离到成都时的情景了,不如摘录几段:
杜甫在成都的时候,精神很明显是放松下来了,写了特别多描述美好生活的诗。冯至先生说,杜甫写《田舍》说“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随口一出来,你就觉得多美好。
写眼前的虫鸟,说“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写春夜的雨,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讲夜晚的幽静,说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然后他可以细微到写“嫩蕊商量细细开”。
一个大男人,一个经历了安史之乱,看过那么多死人的一个男人,竟然能够写“嫩蕊商量细细开”。
然后描写轻盈的时候,说“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的心细腻、美好,对于生活的那种感知力到了极致。
安史之乱结束时,他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老头从来没有这么兴奋过。那么多年来,都压抑着自己的情感。最后一句叫“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因为战乱跑了这么多年,我可以回洛阳了。
还有《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就足以封神了。
最后,民间有传说,说杜甫怎么死的,就是耒阳县令送来的酒肉太多了撑死的。就跟民间说李白为了扑月亮跳到河里面淹死是一样的,这是老百姓瞎说的,杜甫吃完了也没死。
但是第二天,耒阳县令再来找杜甫的时候,杜甫不见了,船开走了。耒阳县令当时就哭了,就觉得完了,这人肯定是因为丧乱死了。
他给杜甫建了一个空的墓冢,说“纪念杜甫”,就建在这儿。所以人们流传说,杜甫吃耒阳县令的饭撑死了。
实际上他是驾着船又接着往下走了。由于长期的水上生活,风痹病转剧,他卧倒在船中,写出了一首三十六韵的长诗,叫作《风疾舟中伏枕书怀》,这是他最后一篇作品。
在这首诗中,他写他从舟中看到的凄惨景物说:“故国悲寒望,群云惨岁阴。水乡霾白屋,枫岸叠青岑。郁郁冬炎瘴,濛濛雨滞淫。鼓迎非祭鬼,弹落似鸮禽。”
人生的最后一首诗会是什么样呢?就可能是这样平平淡淡地写景,他已经没有力量去抒发感情,没有力量去奔走呼号,就是写了这么一首诗。
然后这首诗写出不久,他在湘江上的舟中去世了。这是公元770年冬天,这一年杜甫五十九岁。
全书听完,越发觉得这个世界,因为有了诗歌、艺术,才会让人觉得苦难生活中的那种美好。
继而萌发出的那种意志和力量,那是我们活着的世界里,所能追寻的那一束光。
从小的时候我们就在背诵杜甫的诗歌,到现在陪着女儿一起背诵,那种美好是世代相传的,那种从诗里传递出来的或豪迈,或细腻、或痛苦、或忧国忧民的心情,哪怕穿越千年的时光,那些从诗里传递出的情感和力量,丝毫不见削减。
感恩历朝历代,感恩这些伟大的诗人,为后继我们修建了如此庞大的精神花园。
最后,生活平淡,或许困苦,即愿你有柴米油盐酱醋茶,亦不负琴棋书画诗酒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