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2日中原焦点团队刘永利分享1655天,中原焦点第10期读书打卡第85天。今天阅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教师和家长要指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宣泄负面情绪,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建立理性的认知,学会客观分析和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使挫折对个体的消极影响最小化,对个体的适应和成长最大化。
引导学生理性认识挫折。认识到挫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人生难免有挫折,理解挫折对个人成长和人生的意义。挫折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会,锻炼个体的意志力、提高个体的认识水平。但挫折也会影响个体实现目标的积极性,降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水平,引起紧张、焦虑、矛盾冲突等心理状态,影响身心健康。
挫折本身并不是人想象的那么可怕,也不都是坏事,它蕴含着成长的契机。可怕的是人对困难、挫折的恐惧。心理学家把适度的挫折称为个体成长中的“精神补品”。因为每战胜一次挫折,个体就会在经验、方法、思维、能力上得到锻炼与提升,自身就会变得一次比一次强大,意志力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锻炼中培养出来。
挫折会让人痛苦,但痛苦也意味着改变的开始,常常是个体心灵成长的必由之路。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体验痛苦,体验生命的不同状态,更加深刻理解生命的意义。引导学生消除受害者的思维方式,找寻自身的潜力和内在的资源,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和剖析同一个问题,把握问题的实质,寻找事件中的积极因素。用包容、感恩、责任、豁达的人生态度,来积极理性的应对逆境和挫折,不断获得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