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花的学校》,这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篇散文。文章运用大量拟人化的手法写了雨后花儿的情形。
乍一读这篇文章,在理解上似乎有一定的难度。文章的题目是花的学校,可是并没有写花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在学校里都做什么?在办公室里也和同级部的老师讨论了一些关于这篇文章理解的话题。她也觉得读完之后有种似懂非懂的感觉。
这篇文章到底是在写什么?表达怎样的情感?还需要仔细再读。在上课之前,我又把这篇文章读了几遍。大体内容上已经比较明白,主要写了夏天的一阵雷雨过后,很多花突然开放,作者把他想象成是花儿们的学校放假了,它们都开心地出来狂欢舞蹈。玩够了,这些小花们要急急忙忙地回家,因为他们好像还非常想念妈妈。
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自然界中再普通不过的一次花开,在作者的笔下却成为那么富有生机和生命的活力。
我对于这篇文章的文本也只是粗浅的解读。怎样把这种理解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对文本也有更深层的理解。我觉得先从学生的基础入手。
我问同学们,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了什么?或者你有什么感受?可以随便大胆的说。
开始有几个学生围绕第一自然段说的是一些细节。比如说知道了下雨之后空气很湿润等。
看来很多学生对于这篇文章的感受还不是很深刻,只是对于一些细节的理解。掌握了学生的基础,知道了他们对于文章理解的程度,下一步的教学需要在总体上让学生对文章有整体的认识。
我问大家,这篇文章的题目是花的学校?主要围绕什么来写的?——花。
对,这篇文章是围绕花来写的,可是刚才同学们谈的似乎有些偏离了重点。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花想开去。想一想文章围绕花写了哪些事?
经过同学们的梳理,最后总结出其实这篇文章围绕花写了花的玩耍,上学放假以及回家。
经过这样的梳理,就会很明显的发现文章完全把花当成人来进行描写。这是这篇文章表达上最大的点之一拟人化。完全可以从这个角度继续往下思考,找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这时我问了一个问题。把花当成人来写,你觉得把花当成多大的人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对这个话题非常感兴趣,纷纷从书中开始找依据,马上有同学找到了词语“花孩子”。觉得他们是刚刚上小学六七岁的孩子。继续回到文本,整一句孩子们找到他们贪玩儿,天真活泼,而且还非常依恋妈妈,在外面玩儿的时间长了,就想回家找妈妈。
这都是六七岁的小孩子有的特点作者把它完全赋予到这些花的身上。这花也充满了天真烂漫,可爱,顽皮的样子。
继续让学生在文本中进行探索。作者怎么样写他们玩游戏,怎么样写他们爱玩?怎么样写他们回家?继续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句。
就这样,同学们越找越兴奋,越找越有感觉,一个一个有新鲜感的词句从学生的阅读之中显现出来。很多同学还说出来自己的理解。
就这样一节课从对于文章的不理解到对文章感情细节的把握,我们开始对泰戈尔生出无比的崇敬,真佩服他无限的想象力,佩服他优美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