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中国教育寻变

喜欢教育的原因,大概是读每本书,除了收获一些教育心得之外也在学习怎样更了解自己,让自己变得平和柔软。美好的青春遇到美好的教育,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我也需要为了这美好又让人向往的事业不断努力呀。书中的十一学校,学生不用屈服于权威,而是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提出问题,有逻辑、有证据地思考,学会与他人平等对话。魏勇老师提到,当两个人是平等主体的时候,在身心自由的前提下进行交流,才会把内心最好的东西拿出来,双方得到的东西必定是大于两个人的。相反,如果交流是以说服对方为目的,最后的结果可能就是“一加一小于二甚至等于一”。这一点,除了师生交流,也可以映射到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来。

站在人的角度,从哲学的层面考虑,教育是赋予人心灵与自由的,将学生置于被控制的环境中,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一颗被紧紧裹住的心是不可能有生命活力的,顺应天性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人只有在心情自然愉悦、聚精会神的状态下,才能创造奇迹。教育也是如此,教师之教,学生之学,本应当如孔子、苏格拉底一样,师生一起快地探索求知,而不是一种身心交瘁的苦役。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我常常想我希望自己的学生是什么样的,理想主义的概念下,希望他们也能像十一的构想一样,会生活、有尊严、有担当,对生活有积极乐观的态度,对美好的事物有感知力,对崇高的体悟,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希望能引导学生懂得善良、崇高、博爱、正义、尊严、责任。

书中有很多的章节可以拆开来思考、学习,然后再去钻研,对于非教育学出身的门外汉来说,前路漫漫,道阻且长,边学习,边试探,多努力。

英文中curriculum(课程)一词来源于拉丁文currere,而currere指的是奔跑的意思,当名词讲是“跑道”的意思,因而课程指的是提供给孩子奔跑并对学生发展有益的跑道。那课程多终极目标是什么?同样如何落实评价体系去全方位评价学生也是值得思考的话题,接下来会再回看这两个章节,也查看一些资料,写两篇专题的思考文章,今天就写到这儿吧,收工。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