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我们来谈一下现在所看到的跨学科教学设计中常见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大家应该也很容易理解,跨学科教学的要求相较于普通的学科教学,对跨学科教学的实际承担者——你我之类的一线教师要求提高了许多。面对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多时候,教师教学设计的下限实际上就是学生学习效果所能达到的上限。因此,我们提出“做有效的跨学科教学设计”这一说法。
第一个问题,即学科之间“学科拼盘”问题。跨学科教学它是多个学科的融合,是对真实世界、真实问题的回应,是培养学生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主舞台,但并不意味着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应明确某一学科的主导地位。
跨学科应该以具体学科为依托,但是要超出单一学科研究的视野,关注复杂问题或课题的全面认识和解决(李佩宁.什么是真正的跨学科整合——从几个案例说起[J].人民教育,2017(11):76-80.)。所以我们需要思考:1.如何设计多个学科之间的主从问题,即体现学科特色;2.如何设计跨学科教学的归旨问题,即核心要点(一般是“跨”之所在)落在哪里,如何体现立德树人;3.跨学科教学设计中方法与归旨的取舍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学科之间“杂而不糅”的问题,即如何寻找学科之间“跨”的那座桥。在确立起学科之间的主辅君臣关系之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学科之间的融合。以目前的学科体系来看,我们的知识贯通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如下图所示。
第一层次为同一主题,即学科类各大知识板块天然的相会处、共同关注的核心问题,它们本身就具备统一性。常见形式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大单元或者大概念。第二层次为同一方法技能,主要出现于相似学科之间,如数学与物理,历史与道法、地理等之间。他们在理念的追求方面具有着统一的基础。第三个层次是具备同一理念追求的学科,它可以打破学科界限,从理念和素养方面实现统一,如数学与历史对真理的追求、对规律简约美的追求等。归纳来看,这座桥有三个层次:1.知识层面的互通;2.方法与能力的互通;3.理念与追求的互通。
第三个问题,是跨学科知识“跨而不精”的问题。目前我们看到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容易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过分关注学科之间知识与方法的堆砌,而没有关注或重点关注对核心问题的探究和对知识体系的建构,跨学科教学流于表面,科学性与探究性不足,存在着“跨而不精”的问题。
我们所追求的“有效的”跨学科教学,它本应该是一种“博”与“精”的和谐、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平衡,是建立在对多个学科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综合运用之上的。解决的办法也很简单,就是通过一个个探究性问题引领学生深入思考真实问题,综合运用跨学科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等,实现问题的解决。这里面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我们总体考量生情、学情与校情,同时辅以自我知识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第四个问题,是跨学科教学过程中沉溺于“知识本位”的问题。跨学科教学的优势所在,就是方便从真实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在考察、探究、应用的过程中锤炼思维,涵养素养。而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却容易延续学科教学过度关注学科知识的弊端,评价方式单一,仍然以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的主要维度。这种以应试教育的方法践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在事实上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内驱力的培养,阻碍着跨学科教学价值的发挥。
至于改进方法,就是以“素养场域”冲击“知识本位”理念。这里的“素养场域”,应该说包含着不同的形式与内涵。试举几例:教室中常见的名人名言、科学家画像与贡献等,是素养场域;架空层、走廊、文化墙等各种形式、各种内容的文化表达,也是素养场域;课堂中教学环节中对某一具体问题的讨论、头脑风暴可以是素养场域,一场文艺庆典和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是素养场域:凡是以涵养素养为目的、以锻炼学生探究能力与实践能力为途径、引导学生运用多个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形式、活动,均可认为是素养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