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经典||南华经解读49
从名与实的关系看,然或不然、可或不可则关乎历史过程中的“谓之”过程。引申而言,从认识论上说,对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的判定,既基于事物本身的规定,也关乎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名实关系。
从存在层面“然与不然”、“可与不可”的意义出发,庄子作了进一步的推绎。就事物都各有其自身的肯定规定(“然”、“可”)而言,可以说“无物不然”、“无物不可”。由此,庄子对分化的对象世界所呈现的种种差异重新作出判断。
对庄子而言,一般所理解的差异与区分,包括大和小、美和丑、成与毁,等等,都源于以人观之,如果从“道”的角度看,则这些似有差别的事物其实处于统一的形态,所谓“道通为一”、“复通为一”便表明了这一点。
可以注意到,庄子在此并未简单地否定差异,这里的重要之点在于他对以物观之、以人观之与“以道观之”作了区分。在庄子看来,存在的真实形态需要通过“以道观之”加以把握。
从理论进路看,这里体现的是一个“有而无之”的过程:首先承认在经验层面,与以人观之和以物观之相联系,现象世界呈现大小、美丑、成毁等差异,从经验和物的层面看,经验世界存在这种差异是无法否认的。
但是,按庄子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于这样的经验层面,而是应进一步从“道”的观点看,一旦以道观之,则事物之间的差异便可加以消除与解构。后面“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更明确地把视域的转换提到重要的位置,这里的“达者”可以理解为达到智慧之境的人,其特点在于已超越经验层面的以物观之,提升到以道观之的层面。唯有如此,才能真正达到“道通为一”的境界。
庄子所假定的本然存在处于没有分化而统一的形态,分化乃是伴随着是非之辩等不同视域的出现才逐渐形成,庄子所追求的,就是回复到本然意义上的统一形态,这样的回复唯有通过视域的转换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