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学到了哪个知识点?(详细展示一个知识点,只展示一个,并标明出处,满分为0分)
牛奶之所以会发酵变成酸奶离不开乳酸菌。乳酸菌是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能够利用葡萄糖或其他糖类经过发酵产生大量乳酸的一类厌氧细菌。其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乳酸杆菌、乳酸链球菌、双歧杆菌等。在无氧条件下,牛奶中原有的天然乳酸菌或人工添加的乳酸菌能够将牛奶中的乳糖分解产生大量乳酸,导致牛奶的pH值下降,牛奶变酸。而酸性条件又能够让牛奶中的乳酪蛋白发生凝集沉淀,从而使牛奶开始变稠,成为又酸又稠的酸奶。
2. 我之前是怎么想的?(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详细展示:假设我还不知道上述知识点,我是如何理解的;或从字面意思推测其含义)
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与有氧呼吸的第一阶段完全相同。即一分子的葡萄糖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两分子的丙酮酸,过程中释放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
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的基质中,丙酮酸在不同酶的催化下,分解为酒精和二氧化碳,或者转化为乳酸。需特别注意的是:在高中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是不会产生能量的。但是在大学及生物研究阶段,细胞的无氧呼吸第二阶段实际上是会产生一点点能量的。新教材将之忽略的原因只是产生得太少以至于不足以合成ATP,就以热能的形式散发了。所以在高中阶段可以认为细胞无氧呼吸第二阶段有能量的释放但不合成ATP。
这是我之前对酵母菌的理解,知识量比较浅薄,对酵母菌的呼吸方面进行了了解,也从实践中得到了证实,
在我买了酵母菌,可以利用纯牛奶,一并按比例放入买好的制作酸奶的机器中,等待二十四个小时,酸奶就算制作完成,当时我只知道酵母菌的呼吸状态,不知道真正变成酸奶的过程。
3. 我之前的想法怎么样?(分值为0-10分;以“我”为主语,比较第一问和第二问的答案,找出冲突,并化解冲突)
我之前的想法有在现实生活中大胆尝试,也有酵母菌的一些知识了解,对酸奶的制作也有一定的操作,可在这漫长的二十四个小时中,制作酸奶的机器中,我并没有去了解,我觉得这不利于我掌握知识,那二十四个小时是我正在了解酸奶的制作过程的关键,
4. 我应该怎样想才对?(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联系了日常生活,如解释现象、识别谣言等(0-20分);并证明自己联系了其他知识或水处理情景,“联系”包括但不限于因果、类比、评价、列举等(0-20分))
当我第一次没有及时的去发现酵母菌的发酵过程,当第二次,第三次我就应该去观察,这样我才可以不仅仅学会酵母菌,也可以利用酵母菌制作酸奶,还可以做的更好,让酸奶的品质得到提升。
5. 我怎样才能用上它? (以“我”为主语,证明自己在水处理情景中做出了更好的决策(分值0-20分); 对照所学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反思自己的思维模型、学习策略等,并提供改进证据(分值0-20分);若能够提出新假说、新规律、新概念、新理念等,分值上浮0-20分)
我是个爱喝酸奶的人,当我买制作酸奶的机器的同时,我也就有可以了解酵母菌知识的资源,可以去观察,去发现,甚至根据制作酸奶的过程中,让酸奶的品质更好,利用平常书中的知识,恰恰可以在生活中发挥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