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
1. 接受相异的观点
一条几十秒的短视频,所输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可能会对观众的观念潜移默化中产成了的一些影响,虽然观众自己本身可能并没有察觉出来。当短视频所表达出的观念或情感,是这位观众之前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事情时,同时观众对视频表达的观念没有表示嗤之以鼻或完全否定,那就会很容易未经认真思考就将其当作自己的观点,以后碰到相关的事情时,也会不自觉地根据这个观念来思考和做出决定。
人们很难接受与已有知识和经验相左的信息或观念,因为一个人已有的知识和观念都是经过反复筛选过的。尽管有很多知识和观念是被灌输的,但知识持有者对被“灌输”这一事实往往毫无察觉,就算察觉,也可能拒绝承认。人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有一定的判断能力,不会被轻易糊弄。即使一些“想当然”观念,人们也倾向于认为那是思考过后的结论
包括我上面所说的话,如果你不表示完全反对,那这个观点很可能会在今后的某个场景下,会影响到你的想法或决定(哪怕很小的一个)。
本书此后的不少内容,很可能与读者最初的期望不符甚至相左。当遇到与自己想法明显相左甚至嗤之以鼻的内容时,请别急着下定论,先思考一下,如果自己真的按照这些内容去做会去想会怎样,分析利弊后再明确自己的态度
2. 本书要说什么
本书主张一个人必须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后,才能够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所以本书主要分为两部分:
- 第一部分:道,即开启心智,提高思考能力。
- 第二部分:术,通过已经开启的心智,去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第0章 困境
本章主旨:管理时间是伪命题,任务最终完不成的原因是自己没管住自己,所以要管理的是自己。
1. 问题
完成任何任务都需要一定的时间,任何任务都最好或必须在某个特定的时间点之前完成,所以任务都有一个最后期限(deadline)。只要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不管是否已经开始执行,最后期限都在不断追近。
如果任务没有完成,那原因很简单:
- 没有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错误估算完成任务时间
- 在任务的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差错
解决方案也很简单:
- 按时开始执行任务
- 正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时间
- 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不要出现差错
可事实上问题和解决方法并非如此简单,否则也不会让那么多人一生都束手无策。
2. 慌乱
随着deadline的临近,会出现“没时间了”或“时间不够了”的恐慌
- 巨大的压力使人们超乎寻常的勤奋。
- 同时也会出现开始终日不忘寻找捷径,美其名曰“提高效率”,实际上想的确实“最好不费吹灰之力”。
3. 解决
毫无疑问,时间不受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无法管理实践,真正能够管理的是自己。
第1章 醒悟
本章主旨:明确你和大脑的主仆地位,不要整天浑浑噩噩被大脑的情绪左右,要理智做事情。
1. 谁主谁仆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而是属于“你的”大脑。尽管你用你的大脑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i行为,但你要明白,你的大脑不应成为你的主宰,你可以有意识的控制你大脑的想法和意愿。不再让自己跟着感觉走,称为大脑的奴隶,而是翻身做大脑的主人。
实际上简单来讲就是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 一个人大部分的时候都知道自己当下想要干什么和应该干什么,但很多时候二者之间是相悖的。此时若你去做了你想做的事情,那你的大脑成为了主人;若去做了你应该做的事,那你就成为了大脑的主人。这就引出了现在特别火的一个概念——自律,其实这与本章所倡导的“醒悟”殊途同归,都想要说明一个做事原则:理性决定喜恶。
理性决定喜恶:当你知道当下应该做什么时,那你就会自然想要去做这件事。你想要做的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情,而不会出现“想要做”和“应该做”相悖的情况,无需消耗你那可怜的意志力。
当你做每一件事时,都做到了知行合一,就达到了本书所说的第一个主旨:开启心智
2. 何为心智
实际上就是哲学概念里,与物质相对的意识
3. 心智体现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东西,有的人认为这些东西也不知道对自己有什么用,不想花时间去学习;而这恰恰是另一部分人决定去学的原因。
作者通过他学电脑(80年代)的案例,来阐述心智开启与未开启的区别:心智不同的人,可能基于一模一样原因做出截然相反的决定(最终还是要用来指导实践)。
第2章 现实
本章主旨:列举了人们经常忽略五个现实。并指出,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就要认清现实。现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想要做正确的事只能服从现实。
1. 速成绝无可能
期望速成,有三个原因:
- 原因一:人希望自己的欲望马上得到满足的天性。
- 原因二:也是浮躁的根源,就是不明白有些阶段无法跨越。所以才不现实的希望找到一个方法,靠其迅速达成目标,获得解脱。
- 原因三:随着阅历的增加,慢慢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微不足道,进而开始在所谓理想和扭曲的现实中拼斗、挣扎,造成对现状的不满。
出路肯定存在,但这出路只有一个起点——接受现实。告诉自己:我有不足,我需要时间,我没办法一蹴而就
2. 交换才是硬道理
速成不可能,那怎么办?答案只有一个:换。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每个人起点不同,有些人的地板是另一些人的天花板。但起点就是起点,尽管不同,可每个人都要从起点出发。
有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在想到“我要什么”的时候马上提醒自己,接下来要花一些时间去思考“我有什么”。后者会让你在瞬间让你“脚踏实地”。有什么我就用好什么,积累到一定程度再去换的东西。
若发现“我什么都没有”,也许会令人气馁,但我们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正常的智商就已经足够了,只要努力勤奋,机会总是存在的。因为人生短短几十年,历史上再伟大的人,无论他的经历有多么辉煌,也不过是在他短短的几十年甚至几年人生里完成的。万事最怕“认真”二字,我们能做的就是做把当下的事情做到最好,不说别让将来的自己后悔,至少别让下一秒的自己自责。
3. 完美永不存在
人人都希冀完美,只可惜,完美永不存在。
有些人说的做不好,其实是不能一下子做好。但问题在于,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下子能够做好的。
一些真正优秀的人,也会被人称为“完美主义者”。事实上,比较准确的说法应该是,有能力做到更接近完美的人。没有人能够做到完美。至多能够做到接近完美。
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时刻忍耐各种各样的不完美,否则事情根本无法完成。最终完成的事情,结果也常常是不完美的。生活本身就不完美,谁的生活不是磕磕绊绊?
4. 未知永远存在
在进入任何一个新领域时,大部分人都多少有钻牛角尖的习惯,只是程度不同。未知因素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远超一般人的想象,这种压力能使新手窒息,继而产生退缩心理,还强行安慰自己说“我天生不是做这份工作的材料”。
然而,为了进步,我们必须忍受一定的未知。对于初学者,最先要做的不是去问为什么,而是先要学会会用,要不断尝试着适应“在未知中不断前行”。
在这种时候,不是反对问为什么,而是暂时不去问为什么可能更划算。一个相对有效的策略:当有问题解决不了时,可以先把它记下来,然后继续前行(注意:一定要把问题记下来)。
如果不能接受这个现实,就无法忍受未知的存在,平添无数的焦虑。而焦虑是导致时间浪费、效率低下的根源之一。
5. 现状无法马上摆脱
尽管天分确实很重要,但一个人的能力主要靠积累获得。天赋只是决定了你的上限,努力决定了你的下限。其实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这个社会80%的成就,只要你愿意花上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你就足以胜任。世界上80%以上的职业并不过分依赖天分,更可能甚至几乎只依赖积累(科研、运动等除了靠努力,还需要靠天分的工作除外)。时间和精力这些都是你所拥有的,并且大多数人都有这二者,智力也相差不大,所以,如果别人也花上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也可以胜任这份工作或取得相同的成就。
从一个人开始从事一个职业的那一瞬间起,只要足够认真、努力,能力就会不停的积累。无论是谁,进入自己梦想职业的成本都很高昂,当初未能从事一个职业就已经能说明问题了——除了运气不好,更可能的原因是积累不够。心怀“梦想”的时间越长,沉没成本就越高。
无论是谁,从本质上看都无法摆脱现状——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过去的结果,而每一时刻的现状都是未来某些时刻的原因,没有人能够脱离现实的束缚。失败者永远没有机会了解成功的真相,因为人最容易受自身经验的限制,而不曾哪怕有一点点成功经验的人更是无从摆脱自身的局限。
接受现状才是最优策略——有什么做什么,有什么用什么;做什么都做好,用什么都用好。
6. 与时间做朋友
与时间做朋友的方法很简单:用正确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
如何判断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确?核心只有一个:看它是否现实。几乎一切愚蠢的行为都来自否定显示、逃避现实。**
尽管现实总是如此难以接受,但你却应该坦然。以上提到的种种现实:速成绝无可能、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完美用不存在、未知永远存在、现状无法马上摆脱,都既清楚又简单,必须要接受且牢记,还要坚信盗版点不容动摇。百分百接受现实也许痛苦,但要醒悟——没有其他办法。
如果做的事情是正确的,效率低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做一点就多收获一点,多进步一点,动力就会更强,一点进而更容易持续地做下去。
第3章 管理
...
第4章 学习
...
第5章 思考
...
第6章 交流
...
第7章 应用
...
第8章 积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