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清史100日》:以“日”为时间单位论史
为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
打开典籍,对话先贤。才能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才能知道我们的脚步应该迈向何方。
《微观清史100日》以新的方式读懂典籍,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选取清朝268年中的100天来做显微镜下的解剖,从横截面的角度一探清史究竟。
在时间、空间层面以搜山检海捉史料的态度,填补以百日为单位研究清史的空白。从济世经邦的大历史,到雪泥鸿爪的小故事,作者带你一起体验考据一个个历史的鲜活生命。与古先贤对话,感受他们在历史的时间事件上,一朝一夕的叹息,一瞬一息的决策,你会问,如果是你,你能在当时做什么?
作者是青年作家刘澍,世界史博士后。参加过《一站到底》的英雄联盟,才思敏捷语言幽默。
他以“日”为时间单位叙事论史,是一个新的尝试。
01.清代律法
清朝以律法来规训一个臣民的政治生活,以酷刑来惩罚一个臣民的肉体生命,以监狱来锁定一个臣民的活动场域,死刑犯的身体就是警示“不明真相的群众”的场域。
顺治十八年十月初三(1661年11月24日),死刑犯郑芝龙。
他的案件中央钦定。死刑案要先到布政司,道台官复查,写出堪语,然后报总督巡抚再报刑部。
刑部秋审看完卷宗,用蓝笔写成“司看”→再转给其他秋审人员,用紫笔写成“覆看”→再由提调官汇集本处人员进行“总看”。
中央刑部秋审处{汉族提调:4人,汉族坐办:4人,满族提调:4人,满族坐办:4人,共16人。}他们对死刑案分为:情实、缓决、可矜三类。
可矜就是不再处死,缓决就是等一段再议,情实才是要杀头的。
判定情实者:{刑部尚书2人,刑部侍郎4人,在加上面16人,共22人“堂议”},采取少数服从多数的表决,这样才能有最终死刑意见。
下面还要由金水桥的刑部、大理寺、督察院这三法司,加上科道官等复核,还要把犯人的名字和刑部堂议意见念一遍。
最后的勾决是要皇帝亲自进行的。皇帝勾决时,大学士、内阁学士、刑部尚书、刑部侍郎等在场跪听。
经过省布政司、省督抚、刑部司看、刑部总看、刑部堂议、金水桥西唱名、皇帝勾决8次复核后,一个人的死刑才最终核准。
足见清政府在人命关天问题上的严谨。
02.民族英雄,壮志未酬
郑成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同时得到南明、清朝、国民党、共产党、日本人五方认可的历史人物。
就连死对头康熙也为他写下这样的挽联:“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寸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
明末台湾由三股势力控制。台北,西班牙控制。台中西部,高山族的大肚王国。台南,荷兰人控制。1642年,荷兰人赶走台北的西班牙人,台湾就剩下荷兰政权和大肚王国。
此时的郑成功的军队规模空前,有大小战船5000艘,士兵24万人。具备了收复台湾的实力,加之清军压境,郑成功决定出兵台湾。
郑成功考虑台湾“澎湖为门户,鹿角为咽喉”,决定先收复澎湖,然后在台南安平镇鹿耳门登录。
顺治十八年(1661)四月初一(4月29日),郑成功的25000人,战舰400艘,借助涨潮时间,趁机冲入内海。登陆的郑军自北向南包围了荷兰人军队的城堡。
四月三日(5月1日),荷兰人发现这次遇到的中国军队与以前所遇截然不同:“这些士兵低头弯腰躲在盾牌后面,不顾死活地冲入敌阵,十分凶猛而大胆,仿佛每个人家里还另外存放着一个身体似的。尽管许多人被打死,他们还是不停地前进,从不犹豫,而只是像疯狗似的向前猛冲,甚至不回头看一看自己的战友有没有跟上来。”
海上战役,郑成功以“五点梅花阵法”,每五艘船包围敌人一艘船,形成局部围攻。大船用轻巧的快船架设重炮,进行艉射,小船便以“自杀式爆炸”重创荷舰,以达到削弱敌方火力的目的。
郑成功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就意味着中国完成了东西半球大规模海上对抗中东方取得的最后一次大胜利。
然而康熙元年五月初八(1622年6月23日),38岁的郑成功突然去世。“自国家飘零以来,枕戈泣血,十有七年,进退无据,罪案日增,今又屏迹遐荒,遽捐人世,忠孝两亏,死不瞑目,天乎天乎!何使孤臣至于此极也。”
写在最后:
我们每个人这辈子最长也就是一百多年。读历史,通过复盘这些大人物的人生,成败经验来指导我们的行为事功、为人处世。
春冰虎尾之局,可以炼人心性;云谲波诡之势,可以验人德量;艰难险阻之事,可以砺人勇略。韬光养晦,则天下莫有人与我斗智。谦卑谨慎,则天下莫有人与我争强。未雨绸缪,则天下莫有人令我无措。勤以治事,宽以待人,廉以服众,明以应务,则可立于不败之地。
这就是历史对我们的最大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