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海把人的智力发展过程有创意地划分为三个阶段:浪漫阶段、精确阶段、综合阶段,并大致地为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应当学什么课程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他认为:浪漫阶段应当是孩子从八岁到十二三岁之间,在这个阶段,孩子主要是要学习语言,学会利用母语,提高书写、拼写和计算等能力。
在11岁开始,逐渐转入精确性的知识学习,一直持续到15岁,比如利用语言来丰富自己,能利用语言来阅读理解一些作家的作品等。他支持在这个阶段多学,比如同时学习英语、法语、拉丁语、希腊语等。他自己就是从十岁开始学习拉丁语的,12岁开始学希腊文,坚持每天都要翻译几页拉丁文和希腊文作家的作品,一直学到快20岁进剑桥大学的时候。我不知道这几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去百度发现,有人说:拉丁语与英语的关系,就跟文言文与中文的关系一样。英语的26个字母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腊字母。
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掀起了一场学习希腊、罗马古典著作的运动,很多翻译家们都将拉丁和希腊语著作译成英文,同时也将很多拉丁语带入了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被认为是代表西方世界伟大文学遗产的语言。这时我们可以看到,怀特海的语言学习,已经专注地进入到了文学的层面。他并不主张开设一些半文学性质的科目,如历史,认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就可以自然地融入了历史知识。当然,与此同时,科学的浪漫也在发展进行之中。
在15岁到16岁之间,语言的精确阶段和科学的浪漫阶段进入尾声,并在这一年,要专注地进行科学方面的学习。比如深入了解机械、物理、化学、代数和几何学等学科的重要原理。至此,理科学生有了文学教育的底子,文科学生也有了科学教育的基础。
我记得有一年听关于国学的讲座,台湾读经教授王财贵说起他成立的书院,让学生学习的科目顺序大概也是这样的,12岁之前是读经,读中外文化中的经典,只读不讲,大量的记忆和欣赏。
12岁之后,进入讲经阶段,在这个阶段,讲解赏析前面所读过的经典(中外经典),与此同时,开设其他科目,科学课,数学、理化、哲学等等,另外还有各种体育和艺术课。
这和怀特海认为的教育的节奏是一致的,科目的设置也是相似的。
阅读怀特海的这个课程观,我感觉就好象是一棵树一样,刚开始是专注于语言这一个主干,慢慢地长大,生出枝条,再逐渐增加,直至最后枝繁叶茂。
怀特海教授告诫说:“我们的教育质量必须要适应学生智力发展节奏的相应阶段。课程设置的问题不仅仅是一系列科目,所有的科目本质上都应该在智力发展的萌芽阶段开始。真正的重要的顺序是教育过程中应该认定的性质的顺序。”为了孩子的终身发展一哄而上地设置各种各样的科目的结果,其实就是不讲顺序没有节奏的表现。
再看看我们的教育改革,当前各地的教育改革都把焦点放置在高效上面,结果,各种各样短效短命的、五花八门的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一个如雨后春笋似的冒出来,个个跟跑龙套似的,你方唱罢我登场,昙花一现。让老师面对着一个班几十上百个孩子去追求高效,让学校面对着唯考分论英雄的现实要高效,让孩子面对着从出生就奔着高考而倒计时的环境要高效,这其实就是拔苗助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