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三,一家人应该是过年来最自在休闲的一天。早餐按照孩子们的时间,迟到了十点,继续暖锅。用孩子们的话来说,这不叫早餐,叫“brunch”,好吧,你说叫什么就是什么,其实叫什么也没有那么重要,反正就早晨第一层来看,我就和年轻人不在一个频道。
孩子们平常上班,早出晚归忙到飞起,放假了,想睡几点就几点,几点醒来有饭吃是我们做父母的该关心的。我和那人的理念是,自己现在干得动,能多帮孩子分担的事就多分担一点。孩子们正是成家立业的时候,重心自然是工作,是赚钱。而我们这个年龄谈事业已晚,谈养老尚早,可不就努力经营好一个家,权当发挥余热,促进家庭幸福平安了。
女儿刚上大学,身边有个同事,就在我跟前开始念叨她的教育经,什么女孩子还是要以家庭为主,什么女孩子成家了就要怎么样,怎么样……的,其实我懂她的意思,就是看我女儿太优秀了,看我太惯着女儿,给我上课洗脑。对于这种人我是从来不会反驳的,自然也不会信她那一通大道理。她本能的有着生儿子的骄傲,也有婆婆之道的一套逻辑。我做不了婆婆,自然也就不会苟同她的人生经验。
我对女儿从来不会强行灌输什么,女儿从小到大,我们就像朋友一样,遇到事我都是和她商量着来,无论大事小情,结论都是我们共同商量的结果。我的观点是孩子是宠不坏的,而严厉,冷落,控制却更加容易激发孩子的逆反心理。如今看来,女儿无论在学业工作上,还是持家过日子,和婆家人的相处等方面来看,都能做到有理有据,这无疑是我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年前两个孩子回家前,工作很是忙乱,回家前女儿就告诉我,这次回家是为了休整,我能接受他们睡到自然醒,她就回来过年,如果不能就在上海自己过了。我的回答是,当然可以。还是回来过吧,至少睡起来有饭吃。
就这样在回家前,孩子们就已经和我达成了共识。过年期间尽量不会给孩子们安排各种无效的社交,支持他们在家好好休整的决定。回来这几天,两个孩子每天都是睡到自然醒再起床,我从来不会催叫他们,只会准备好早餐忙自己的。不为难孩子,也不为难自己,真正实现了两代人在一起自在从容,相安无事的简单模式。
在这一点上,我自认为自己还是一个比较开明的家长,不像母亲,她每天要为我们迟起而生气,也要为我们的晚睡而发脾气。我心疼母亲,却又无力改变什么。她一生窝在自己的家,对于赚钱的不易,职场的复杂并不了解,在她的认识里,每天的生活按部就班是必须做到的,在一个家,晚辈要有晚辈的样,对于长辈的礼数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正是这种固执己见的思维,让母亲在全家团聚,本该快乐的日子,经常会不开心,会失落,甚至会大闹。
昨天看到一个小视频,说人到一定的年龄,思维会形成一个闭环,很难再改变。很是赞成。如此看来,一个人如果在人生观形成阶段,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或者说自己对外面的世界缺乏感悟,那么以后的日子将永远深陷在自己构筑的精神世界里走不出去。对于这个观点,我还是很赞成的。一个人早期的引导和教育是最主要的,其次周围环境对一个人的思维形成有着不可低估的力量,另外就是这个人天生的悟性也很重要,这和一个人的智商一样,几乎是天生的。一个人自己不想改变,别人是很难改变她的。这和智商差勤奋来凑是完全相同的道理。
每天记录生活,每天反思自己,是我现在每天做的最多的事,这件在别人看来也许无聊的事,在我却有着很大的意义。自从这几年记录生活,随心所欲的碎碎念后,我的情绪稳定了很多,脾气也好了很多。心情不好的时候,我会在文字的世界里反思,发泄。心情好的时候,我也会在码字的时候,反复确认分寸感的拿捏是否到位。“胜不骄,败不馁。”情绪稳定的我,在处理事情上思路更加清晰通畅,在人情来往上也更加不卑不亢上,在大是大非上也懂得了收敛情绪,权衡利弊。
理想的生活不是等来的,也不是别人给予的,而是自己经营出来的。一个人来世间一趟,优秀成功都很重要,但说到底能好好生活才是最主要的。
一转眼年过去三天了。初三一家人没有任何格外安排,一天两顿饭,十点半早午餐,下午四点晚餐后,全家人去步行街,河边散歩一圈。拍拍拍少不了,一家人自由组合,互相一通回家。回来的时候,又买了几样家乡小吃带着,到家后已经七点多了,那人和孩子们开始边聊边加餐,我坐着陪聊一会,率先洗洗睡了,
生活没有固定模式,你想要简单的生活,只需降低欲望,不计较外人的看法即可。这是我对女儿常说的一句话。没有谁的人生永远一成不变,心态好了,生活自然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