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越来重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家庭教育也很急需,虽然成绩决定不了一切,但作为学生,成绩是重要一项,两个孩子的成绩都不理想,感觉是自己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需要多学习家庭教育知识。
我们学校的张校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很有研究,问他,他推荐了一本李希贵的书:《家庭教育指南》。有了这本书,因为迫切需要改变家庭教育观念,把没看完的《认知驱动》暂时保存在抽屉里,看过家庭教育再看这本。
《家庭教育指南》这本书包含10个原则,24个方法,10个任务,10个工具,7个附录,实用性强,不管是原则还是方法,都可以仿照着做,边看边对照自己对孩子的方法,感觉很多自己没做到或是做的不对。特别是“原则一咬住底线,放大空间,二少用权力,多用规则,三随时鼓励,定期反思”,家长们特别容易忽略。
在底线方面,自己做的就不行,比如早睡早起,因为我习惯了晚睡早起,休息时很晚,孩子也不自觉的晚睡了,虽然多次催促,依然精神饱满,第二天早上就迷迷糊糊,知道这习惯不好,而我却依然没有限制底线,坚持早睡早起,此刻写到这里,作为家长,我很惭愧,不知道是如何做家长的,最根本的休息时间都没规定,是自己的失职,今晚就和孩子商量,早睡早起。还有屏幕时间,说好的时间,有时自己一忙,孩子超过时间,也没有惩戒措施,只是要过来,偶尔讲几句,要遵守承诺,遵守规定,但有点轻描淡写,孩子就没特别在意,要认真的做规定,有一定的惩戒,这样孩子就会守时。书中还给了具体做法“写下来或打印出来,一式两份,一份贴在孩子房间,一份贴在所有家庭成员都能看到的地方。”这样一目了然,都明白规则是什么了。写过这篇文章,就先把最根本的几条打印出来。照做一下试试。
看了“少用权力,多用规则”后,不仅哑然,就仿佛在专门说自己,很多时候,不自觉的认为,孩子就得听自己的,因为我是家长,孩子不听,就很生气,甚至说出过激语言或行为,最终都陷入痛苦之中,事情也没达到目的。书中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段话令我内心一震原文如下:“假如管教到了极度严酷的地步,也可以治好目前任性的毛病,但是接下来的常是更恶劣更危险的心情颓丧的毛病,那时你便算是丧失了一个放荡不羁的青年,换来了一个心情沮丧的家伙。”看过这段话是不是很可怕,没想到后果是如此严重,作为家长的我,希望孩子是奔放不羁的,而不是一个“心情沮丧的家伙”,相信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阳光开朗自由乐观自信。
“通过权力工具,你可能经常赢了孩子,但是孩子却一次次成为失败者,失败的后果往往是反叛或者盲从。你真正需要的,是赢得孩子,让孩子理解并信任你。”这段话再次提醒我“家长需要的是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家长的目标是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而不是逼着孩子遵守规则。”“与孩子商定的规则要简单、具体、直接。”制定规则的原则也给我们讲了。忍不住摘抄原文,一方面提醒自己,另一方面也希望更多和我一样迷茫的家长看到。
“随时鼓励”,我大多是随时催促,有时候在想,孩子磨蹭拖拉是不是我催出来的,妞是慢性格,我是急脾气,从小就忍不住催促她,吃饭、作业、睡觉等,现在想想,换谁谁不烦,每天被催促着。可作为当事人,竟然觉得理所当然,也是如何做家长的,真的羞愧,看着每一篇,我都情不自禁深深的检讨,这篇文章题目改为“一名家长的检讨”也不为过。做了家长,却不知道如何做好家长。孩子的问题根源都源于家长的无知。
试问下:你鼓励过孩子几次?批评打击过孩子几次?孩子成绩不好时,你的反应是什么?你是如何对待的?采取什么措施了吗?与孩子一起努力了吗?你想过孩子的内心感受吗?她最渴望的是什么?……
“每个人都是天才,但如果你用爬树能力作为标准来评价一条鱼,那这条鱼这一辈子都会觉得自己很愚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犹太裔物理学家
每个孩子都有不一样的潜能,也有自己的短板,转移视线,发现潜能,如果一直盯着短板,孩子一定很有挫败感,作为家长的自己也会痛苦不堪。我能静下心来,发现孩子潜能,激励孩子吗?能和孩子一起,逐渐养成好的习惯吗?
“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不要以抱怨的态度对待孩子”,以上几点摘抄下来,提醒自己,应该是警示️自己。
再次把方法、任务、工具、附录翻阅了一遍,也许看时心血澎湃,过后销声匿迹,看过用上一两条,坚持下去,也许就有效果。“坚持、毅力”,才是最重要的,“认知的改变”也是重要的。先把书还了,再慢慢品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