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已:恶,丑。已,通“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相:表示相互的意思。]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下:这里指低。]相倾[相倾:互相依靠,一作“相盈”。],音声[音声:古时音和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复杂的、有节奏的叫“音”,单调的、无节奏的叫“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处无为之事:圣人,老子理想中的“与道同体”的人物。无为,顺应自然,不妄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道的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世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作:兴起、创造。]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二、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就产生了丑陋的观念;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因此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促就,长和短互为显现,高和下互为依靠,音和声彼此应和,前和后彼此相随——这是永恒的。所以有道之人用“无为”的法则来处理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让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万物却不倚仗,功成业就而不居功。正由于不居功,因此他的功绩就无所谓失去。
三、解读
此章通过对美丑、善恶这两对矛盾的具体分析揭示出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规律。
在大治的世道,人们不知有丑恶,也不知有美善,一切顺其自然,只是顺其道性而已。然而在不治之世,那些利己主义者为了追求利益,用假美假善伪装自己,使美丑善恶相伴而生。也是因为丑,人们才懂得欣赏美,有了困难才能显示出容易;有了沉静的衬托才显示出喧闹;有了喧闹才显出沉静。
然而万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前后、难易,总是相互对立,互相依存的。单纯地追逐某一方面是不科学的,会造成求而不得的痛苦。所以老子指出有向无中求,想易必重视难的辩证法观点,从追求事物的对立面着手让其自然而然地由量变到质变再向正面转化。
圣人正是因为认识到了事物的两面性、矛盾的对立性与相互转化,认识到事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所以能够辩证地看待问题,因而提出“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顺应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养育成就万物,但是不居功自傲。正是由于不居功,懂得急流勇退,对成败荣辱淡然处之,所以功绩才不会离开圣人。
四、 证解故事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便灵活地运用了老子的“有无相生”之说。
以刘备三顾茅庐为例。
刘备以皇叔之尊,为了请诸葛孔明出山,不辞劳苦,前后三次上门拜访,以诚心感动诸葛孔明,最后终于得见,请他出山,拜为军师。后来诸葛亮辅刘备征战天下,出谋划策,建立蜀国,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局面。
那么,诸葛亮明明有着经天纬地之才,治国安民之术,克敌制胜之法,为什么却要隐于田野呢?他正值壮年,天下时局又是治乱交替之时,群雄逐鹿之势,为什么他不谋求建功立业,空把满腹才华消磨在山林之间呢?
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不仅是诸葛亮一个人的行为,事实上,有很多有才志的人在最开始的时候都是采取这样一个隐居的状态,而不是贸然地就冲出来投奔明主的。
诸葛亮之所以没有自动跑出来投靠某一个有权势的人,是因为他不想只当一个职业谋士,他要做的是吕尚、管仲那样的丞辅将佐。而如果自动送上门去,主公不一定就会重视他,就能发现他的才能,也不太可能让他一来就担任重要的职务,或许反而会湮没在碌碌群儒之中。
而当他的美名触动了某一个主公的神经,像刘备这样主动来拜访他的时候,诸葛亮就已经把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了。
另外,让刘备三顾茅庐,一方面是为了考察一下刘备对自己的诚意,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有充分的时间考虑如何说动刘备,让他对自己的谋划一闻倾心。
结果让诸葛亮很满意,刘备能三顾茅庐,显示出他对诸葛亮的迫切需求,肯定会重用这个得来不易的人才。而诸葛亮的“隆中对”也让刘备深深相信自己找对了人。
诸葛亮的“隆中对”也就是给刘备画出了一个未来国家的蓝图,其“建国大纲”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建基西川,联吴抗曹。这八个字绝非心血来潮、信口胡诌,而是来源于诸葛亮对当时天下大势、力量对比、生克关系和地理条件的深刻分析。当时的三大力量:曹操、孙权、刘备,各占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各有其优势,也各有其劣势。
曹操占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但“国险”,也就是地利,不如东吴,人和不如刘备;孙权占地利——有长江天险以为屏障,但天时不如曹操,人和不如刘备;刘备占人和,手下有关羽、张飞等大将,而且皇叔的身份也深得人心,但是天时不如曹操,地利不如孙权。
这是三国鼎立的基本根据,没有这个根据,就没有刘备的前途,也就没有诸葛亮的出山。
天时、地利、人和,各得其一则三国分立,三者齐聚则统一天下。那么曹、孙、刘三家谁能占尽三者?在诸葛亮看来,应当是刘备。以事物相联系、互相促生的关系来看,没有天时,可以等待,没有地利,可以争取,但人和通常不是靠等待和争取就能得到的,这关系到一个道德问题和人心向背问题,不是说有就有的。
所以,从这点来看,诸葛亮对刘备还是信心十足的,并由此制定出逐鹿天下的大计。他建议刘备取西川以占地利,其“岩阻”可比长江之险;“跨荆、益”以“待天下有变”,这个“变”指的就是等曹操灭汉称帝,倒行逆施,失去民心,这样天时就会到了有皇叔身份的刘备这边。但是这个分析可能曹操也考虑过,或许这就是他一直没有称帝的原因,他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怕一旦失去了汉室的装饰,就会丧失天时之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