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9

读陈大伟《理想课堂如何建设》,最深刻的感受是:理想课堂的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课堂改造”,而是教师自我成长、教研机制优化与家校协同发力的合力结果。

      书中对“建设路径”的拆解,尤其让我对“务实研究”“观课议课”“家校协同”这三个维度有了更清晰的认知。

一、以务实研究为基,让理想课堂扎根实践

        陈大伟老师强调,理想课堂的建设不能依赖空想,而要始于教师对自身教学的“真实反思与持续改进”。这让我意识到,教师的“研究”并非高深的理论探索,而是扎根日常的“教学复盘”:每节课后追问“哪些环节学生真正投入了?”“这个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击中了学生的认知难点?”,并基于这些思考调整下一次的教学设计。这种务实的研究,拒是让教师成为自己课堂的“研究者”——用学生的反馈校准教学方向,用持续的微调积累进步。

二、以观课议课为桥,让教研真正服务课堂。

    观课议课被视为“有效教研的核心工具”,比如,观课者可以聚焦“学生的学习状态”而非教师的表演,议课时围绕“这个环节如果换种方式,学生会不会更投入?”展开讨论。这种教研方式,让教师从“被评价者”变为“合作者”,从观课议课中获得具体可操作的建议,而非空泛的表扬或批评。如此,教研才能真正成为理想课堂建设的“助推器”,让每个教师在集体智慧中找到改进的突破口。

三、以家校协同为翼,让理想课堂延伸至生活。

      陈大伟老师的论述中,“家长”并非课堂的“旁观者”,而是理想课堂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这提醒我们,理想课堂的成效不仅取决于课堂40分钟,更与家庭对教育的理解和配合息息相关。教师需要做的,首先是“理解家长的教育需求”——有的家长焦虑成绩,有的家长重视习惯,有的家长困惑于亲子沟通;在此基础上,更要主动“引导家长”:通过家长会分享课堂理念,用具体案例说明“家庭如何配合课堂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甚至邀请家长走进课堂,感受学生的真实学习状态。当家长从“焦虑的要求者”变为“理解的合作者”,理想课堂的理念才能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形成“1+1>2”的育人合力。

      合上书页,愈发清晰:理想课堂的建设,是教师用务实研究夯实根基,用观课议课凝聚合力,用家校协同拓展边界的过程。它不在远方的“完美模型”里,而在每一次扎根实践的改进、每一次真诚的教研碰撞、每一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中。唯有如此,理想课堂才能从“理想”走向“现实”,真正成为滋养学生成长的沃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