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四川
  • 本节课的容量很大,只有注重详略得当才能更好的完成本节课,六年级的学生对杠杆其实并不陌生,找三个点也不是难事,可以速度快些。对于杠杆尺的研究,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什么情况是省力费力才能高效的完成判断工作,可以借用为什么要用撬棍来移动物体提出省力费力的情况,聚焦到阻力点和用力点的力的大小上,在讲解的过程中,聚焦在用力点阻力点上,学生多个地方挂钩码的情况会减少,在实验的过程中,挂钩码相对费时,也可以用挂钩盘挂上,直接放钩码就行,也不会出现多点挂钩码的情况了。
    六年级的学生课堂举手的情况会相对减少,可能会出现总是那几个学生的情况,教师就要注意观察,有新举手的同学一定要先请,并加以表扬,表扬方式按自己的教学来,我们是给学生加🌟,🌟可以用来换座位,兑奖品,兑期末分数……对于那些故意扰乱课堂的行为,特别是经常的行为,全班提醒批评、课后教育~可能要针对不同的情况软硬兼施才行

    第一周(9月12日——9月18日)教学反思

    本周主要的教学内容是杠杆和轮轴。《杠杆的科学》这节课,因为涉及到学生利用杠杆尺探究杠杆的省力费力情况,所需时间较长,感觉一节课时间不够。我就让孩子们自主探究记录数据以后...

  • 在这节课中,用归类的方法能够让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有顺序检测能够无遗漏,有方法有顺序使得检测过程更清楚明白。检测故障电路,首先应该检测是否是错误连接,应该检查电路连接。二是连接问题,有没有松动,没有安紧的情况,然后再是电器元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电路检测器由学生引导出来。我深以为然,学生可能对于电路检测器不认识、不了解。但他们知道正确的的电路连接,如果亮,则是电路完好,如果不亮,则是电路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亮的电路去检测有问题的电路,就是电路检测器。

    听课反思《电路出故障了》

    从《电路出故障了》这一节听课中,我有了一些思考。 1.在探索环节,通过师生的探讨,可以师生总结出故障可以分为连接故障和元件故障,接着就寻找检测故障的方法。学生一般会想到替换法...

  • 老师上的这节课层次清楚,三个环节层层递进,从认识物质到物质会变化再到让物质变化,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对重难的把握也比较到位,在判断物质时,着重对空气、光、电、声音等进行引导讲解。让学生观察物质的变化,区分物质变化的特点。让物质变化则让孩子们改变物质并对变化进行判断。老师提到纸和蜡烛实验太简单,其实蜡烛实验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观察蜡烛的变化过程,从点燃开始到熄灭后,这个过程有多钟变化,老师可以着重让学生观察一下。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反思

    本课是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中的第一课。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物体都称之为是物质,这是不难理解的。但是对于空气、光、声音、电等看不见也...

  • 没有上过这一课,但听杨老师的介绍,觉得这节课很有意思,由已有材料即事实证据去推论以前的事物,跟我们科学课上根据已有信息推论事物发展的看法一致,如对地球是球体的认知等等。我们在科学课上经常和学生一起去根据线索、证据做有理由的推论,就涉及到对资料和信息的提取。提取信息首先需要理解问题,即需要提取哪些方面的信息,刚开始的时候可以由老师带着学生理解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理解问题的能力。第二是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第三是大段篇幅的材料,学生难以一下从中找到合适的答案,就可以圈画关键词,特别是跟题意相关的词。第四是注意对圈画词句的归纳,对相同意思的答案进行筛选,慢慢试着对材料信息进行全面的总结。第五是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进行语言总结,先小组内说说,相互补充总结再发言,也可以由小组共同汇报。提取信息是一项长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老师在课堂上发现问题,只要有针对性的引导,一定能看到学生的进步的。以上是我个人的看法,和大家共勉。 程巧

    第二周周更

    上一周我一直在准备一节与新媒体结合的课,课题《消失的恐龙》,本节课选自苏教版六年级《进化》一单元,在本课中我结合四年级学生特点设置了以下教学环节:小组交流搜集的恐龙资料并总...

  • 刘老师的整堂课程思路非常清晰,每个实验之间的承接和促进关系非常明显,使得课程探究性强。同时,对于实验的思考也相当到位,这样的组织下的课堂学生真正具备了主体地位,使得本堂课真正具有科学性,不是表面上的做做实验而已,为刘老师点赞。本堂课的实验材料多,且材料耗费都大。4个学生实验的设计收发材料是一个难点,那有没有可能一些实验变成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以用在只为了让学生关注现象,引发思考上。另一点,老师先复习知识点,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想到答案,可以节约时间,为学生搭建阶梯。也可以将知识点的复习放在学生观察实验现象之后,在学生遇到困难,无法想清楚的时候,再回顾相关知识,给学生搭脚手架,豁然开朗。刘老师的反思记录详实,呈现了整个课程需要的思考流程,对我们的一线教学有很好的引导作用,在真实的教学中,我们还需要将这些问题提升总结一下,把多个问题糅合成一个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看法,向刘老师学习。

    六上《电和磁》教学反思

    《电和磁》是六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一课。为落实“电流可以产生磁性”这一科学概念,课文安排了两个实验,第一个是通电导线和指南针的实验,第二个是通电线圈和指南针的实验。但其实仔细算来...

  • “龙娃”老师的教学反思很多都是我课堂上面对的问题,我上了几年的时间了,还是经常存在课堂时间不够的情况。学生课前排队、有时被其他老师留一下、下课找科学书、上厕所……孩子们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状况,以至于一节40分钟的课可能只有30分钟甚至更短。这些情况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可能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应对这些情况,改变自己的教学,争取时间。1、对于长期动作较慢要迟到的孩子,提供学习互助对象,相互提醒。2、课堂纪律差的班级,专门利用一两节科学课时间狠抓纪律,让学生明白,没有良好的科学纪律,科学课不“好玩儿”。3、教师设计教学时抓准重点,详略得当,哪些重点分析,哪些一句带过,自己要先设计好。
    对于课堂教学组织,这也是比较难的问题,不断反思能够帮助教学快速成长。课堂的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提前设计好,简洁明了,上完课后就能知道这个问题是否能够促进教学,问得是否准确……实验要预做,才能知道难点在哪儿,需不需要教师演示,注意事项是什么……课堂组织要有序,学生先讨论、分工再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收拾器材、分析实验结果、全班分享……科学课每一节都是面对不同的学生,每个班的情况都不一样,教师就有多个班可以反复尝试,每个班上完进行的反思一定能够帮助老师们提升下节课的组织能力。

    闭门造不出车

    已经上课两个多月了。 还是觉得自己的课堂时间管理有问题。总觉得时间不够。 想要达到的目标太多。但是,目标太多就像无头苍蝇,这说明我对重难点把握不够清晰。但我又不是很积极去请教...

  • 教材中,用塑料瓶、沙、吸管等材料让学生建高塔,和前一个环节猜测物体不倒原因相呼应,使得整节课的结构围绕“推测--探索--制作--比较再思考”开展,让学生对于“塔不倒”问题有了深层次的认识。当然,在比较塔时,评价标准——高度、不容易倒、抗风能力的落实,使得学生对于塔结构思考更全面,如对框架结构和封闭结构的认识、对底座大小的认识等。老师在上这节课的过程中,对教材的材料进行了创新,采用了胡萝卜和牙签,使得探究活动变得更生动有趣,教师准备材料很方便,学生的参与程度高,最终的成果很好,学生造出了很高的萝卜高塔。我们在上课时,是想用有趣的活动来增强趣味性的同时并能让学生有所思有所得,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需要思考为达成教学目标,怎样组织、设计课堂,要让学生自行设计塔,暴露认知;提供同样的材料,增加对比;设计多维度评价标准,不仅仅只有高度,做到更全面的评价萝卜塔;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有所获得……当然,要将这个活动做完做好,一节课的时间应该不够,可以多用一节课的时间完成。以上是我的一点想法,和老师们分享。程巧

    《建高塔》再反思

    上周在7班上了公开课《建高塔》,存在不少问题。本周,我在反思的基础上,对本课教学做了调整,其他几个班也陆续进行了这一课的学习。 第一,研究物体不容易倒的秘密。为了后面建高塔环...

  • 毫无疑问,杨老师对课堂的改进使得学生的探究兴趣更浓厚,学习积极性更高,这也就是我们在科学课堂上一再强调的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杨老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过程,是真正从学生出发的教学👍👍👍
    本课是这个单元的最后一课,是对前面所学简单机械的整理运用,寻找自行车上的机械便是对学生所学的检验。自行车搬到教室中来,肯定能够吸引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引导,这节课中,学生对自行车肯定不陌生,但是对于自行车的结构可能说不清楚,为了学生更好地表述与理解,教师对自行车结构的讲解是必要的:脚蹬、曲柄、链条、齿轮……学生在进行判断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人们是如何使用自行车,即用力方式、作用位置来进行判断,否则容易出错,特别是有的同学会将齿轮判断为滑轮组。此外,要了解整个自行车上的机械,有序观察也是必要的。在观察时,观察方法也很重要,观察齿轮时,由于齿轮数量多,需要设置起点(做标记、选参照物均可),对于不同齿轮带动的圈数计算,也需要学生想办法进行标记。对于变速器的理解,需要引导学生从省力和速度两方面进行结合考虑。上课中,对自行车的引入也是教师进行设计,了解结构,有了一定猜想后,学生对于自行车的观察与探究会更聚焦,研究也更深入,一来就给学生观察自行车可以会使得探究浮于表面,学生看看、玩玩儿就完了。这是我对本节课的思考,与老师们共勉!

    自行车中的简单机械

    本周在学生参与的教学模式下,我与学生们完成了第一单元的学习,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学生由按部就班工人似的实验操作到主动提出质疑设计实验,课堂参与度大大提升的同时学生自主探究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