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山东
  • @风铃如歌 加油!

    20180528共读第十六周第一天

    看到咱们群里很多妈妈,都谈到为自己的孩子重新读书,谈到孩子对妈妈唠叨的质疑,谈到教育孩子中的烦恼。 一方面感受到大家自身进步的渴望和对孩子寄予的深切希望,另一方面又想提醒大家...

  • 今天也尝试从声韵的角度赏一首小诗😜
    相思
    [ 唐·王维 ]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声韵分析和意象:
    这首诗用韵是上平四支韵,这个韵有细长连绵的含义。
    红豆:红意象是血泪,豆意象是小,两个都有小的含义。
    南:拖长读,南方这个地方很大很远。
    国:入声字高读短读,强调,强调南国这个地方是个贫瘠之地。
    春来:来拖长,这个春来的时间长,看来这个小东西,是在进入春天以后一段时间才长出来的吧。
    发几枝:发是入声字,就像是这个小东西刚才在那么长的春天里面睡觉,结果突然之间冒出了几个嫩芽,给人一种蹭一下钻出来的画面感。
    采撷:撷入声高读,强调。
    最相思:相思拖长,这个感情长而且又长又细,绵延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

    20180515共读第十五周第二天

    共筑中国梦,璀璨新荣成! 志敏大师操刀, 又一力作出世! 来来来,晒出来, 大家瞻仰膜拜!

  • 昨日的母亲节自己一直奔走在路上。因前一日有为期五天培训的结业考核,没能赶上回来的末班车,只能留宿省城济南。周日早怀揣新的希望,背好行囊,欢快的心儿跟随飞驰的🚄 ,朝家的方向驶回。尽管到站时已经下午一点多,但是还是按捺不住内心的欣喜,一路狂奔,驱车回家,看看自己亲爱的老妈。其实,回家,只为消融内心那份惦念,享受内心那份温暖。

    20180514共读第十五周第一天

    节日是什么? 节日就是个由头! 示爱的由头, 索爱的由头, 犒劳自己的由头! 母亲节过得可还满意? 鲜花、礼物扑面而来, 是不是幸福感爆棚! 所以,你看, 无论平时如何受苦受...

  • 遇见吟诵
    ——写在培训学习的第五天
    为期五天的魔鬼式培训学习,今晚终于结束了。(总算晚上不用上课了)
    驻足回望,遇见吟诵,短短的五天,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有丰实的知识,更有内心里满满的感动。只因遇见吟诵,才发现在我们的身边竟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为了那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吟诵的发扬光大,一直在默默的付出,无私的奉献。
    就像我们的徐建顺老师, 投身吟诵,倾力传承,他将自己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吟诵的研究与传承上,走南闯北讲学,采录,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实在让人心生敬佩。
    那位满头白发的国光红老教授,一生钟爱吟诵,出版多部专著。培训课上他深入浅出的为我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格律讲解,他那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值得所有人去尊崇。
    还有我们的于琮老师,盛建东老师,梁士国老师,他们在教育的第一线,不仅在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推行着吟诵活动,更在繁忙的工作中为了那些“即将失传的语言艺术”的传承,极尽所能地进行着采录。他们对吟诵的热爱,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执着,让人心生感动。
    遇见吟诵,遇见热爱吟诵的这群人,我更加明白,对待任何一件事,当你带着那份热爱与执着,全身心的倾情投入时,也必将换回丰硕的回报。

    20180512共读第十四周第六天

    没有最晚, 只有更晚, 今天地震纪念日, 明天母亲节, 让我们且行且珍惜!

  • 诗韵
    ——写在培训的第四天
    诗词创作是要遵循格律,讲究诗韵的。
    国老教授今天用幽默风趣的“老顽童”风格,为我们讲解了律诗的创作要点。整个课程的高潮是国老师出题,大家现场进行平仄对对。瞬间才思泉涌的老师们佳句频出,知识浅薄且愚笨的我,只能望而生叹,对藏龙卧虎的大咖们由衷佩服。
    这里再次回味那些妙言佳句。
    出句:
    一畦春韭熟 柳风弄影
    仄平平仄仄 仄平仄仄
    对句:
    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
    十里夏荷红 烟雨沾襟
    千壑夏虫鸣 荷韵滋心
    千朵夏荷生 荷雾飘香
    三拢秋瓜实 细雨播弦
    千里杨花飘 秋雨思荷
    十里槐花香 梅雨梳妆
    二亩夏麦黄 杨雪飞萍
    ……

    20180511共读第十四周第五天

    妈呀, 今天差点又忘了, 不晚不晚!

  • 诗礼 诗律
    ——写培训的第三天
    今天的学习内容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聆听的年轻的于琮老师为我们讲解的诗礼;一是带着虔诚的态度学习了国光红老教授为我们讲解的诗律。
    于琮老师在为我们正式讲解诗礼之前点到了和吟诵有关的展演活动、教学活动、采录活动其实并不是分割的,而是一个整体,要让自己的经典吟诵,扎扎实实的开展下来,那么就必须将三者合而为一。
    讲解诗礼时,于老师从古代的车马文化开始讲起,重点讲解了车马的起源。、车马构造、车马礼制等方面的内容。从车马文化引申到经典吟诵里的礼制,并且以《诗经》中的名篇进行了细致的讲解。
    下午国光红老教授为我们进行了《诗律》讲解。国教授从格律诗、近体诗的概念与区别,四声平仄,入声、韵,入声韵、阳声韵、阴声韵;格律及四种标准律句;律句的变通与救孤平;律师的组合规律,四联,出句,对句首句,相对与相粘,以及律诗的格式等四大篇章为我们进行了深入浅出,耐心细致的讲解。国老师严谨治学,精益求精的态度及做法,确实令人心生敬佩!
    可以说,今天的学习与前两天徐老师为我们的讲解既有相通又有不同之处。两位老师分别从诗礼诗教、诗歌创作的格律要求,两个不同的侧面为我们打开了诗歌吟诵的另一条通道,接下来我们也必将在两位老师的引领下,通过不断的吟诵与创作练习进一步拉近自己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的距离。

    20180510共读第十四周第四天

    下班了, 还没发链接, 是不是有的人又忘了, 是不是今天又蹭过去了, 是不是又可以抓小辫子了? 哈哈, 可惜的是, 我又想起来了!

  • 打卡第六天,读《跳出教育看教育》,1--4页
    吴非老师以乔布斯为例论述基础教育不应有特定的目标,我不太敢苟同。
    一是我认为乔布斯这只是亿万人群中的特特例,如果把像他那样叛逆,还吸过毒的人看成一个大分母,那像他那样成功的人比作分子,那这个分数值就约等于零。而如果作为循规蹈矩的受教育者也看为一个大分母,我相信这时的分子肯定不会很小,恐怕这个分数值肯定比零大的多。这也就像我们常教育孩子说,不努力学习的成功者,可能十人中有一人,而努力学习的成功者或许就会是是人中有3人,那我还是认为不做教育中的歪脖子树。
    二乔布斯虽然是个放荡不羁的人,但他有一点很珍贵,那就是他有追求,他知道学习。在我们的教育恐怕遇到所谓“放荡不羁”的学生,他们恐怕就是放弃了所有,真是弃自己如草履,毫无思想,那这样的孩子还能顺其自然的任其成长,等待成功吗?
    或许我的想法有点偏激,有点错误,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正常的成长,在教育中能跟红苗正,长成参天大树。

  • 再谈篮球风波0509
    “你看人家凯文的篮球,用网兜提着,肯定不用担心篮球会“跑”到马路上。你用双手抱着篮球,能保证回家的路上,蓝球不会掉吗?”放学时,同学们在教学楼前排着整齐的队伍,我从排头走到队尾跟同学们随意的交流着,并时不时地叮嘱几个自觉性差的学生注意路队纪律。一个来回之后,我又回到了队伍排头,耳边忽然传来“咚咚咚”的拍球声。许多班级都在教学楼前排队,等待离校,这声音显得那么刺耳。情急之下,我马上朝着队尾方问大声喊道“刘煜乾、刘金颖,就你们俩在拍篮球,真不自觉!”听到我责备的声音,金颖慌张的抱起篮球不再做声。而煜乾则漠然地看了我一眼,将篮球换到我视线所不及的左手,接着又拍了两下。当时心里特别恼火,煜乾竟然公然批衅我,碍于人多我没有深究。但那反抗的一幕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
    为什么煜乾会如此枉顾我的话?明明我多次强调过,室内、走廊、排路队放学的时候不能拍篮球。为什么他做错了,我制止他,他还不服气?
    晚上回家,微信群里读了一篇杨雪梅老师分享的王维审老师的文章。在一次学生聚会上,王老师得知,因为自己不经意的一句话,给一位已颇有成就的学生带来了多年心理上的困扰。看了这篇文章我心中有所触动,在我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不经意间,给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困扰?既而反思今天的篮球风波。是不是当着那么多别的班级同学的面大声喊他,让他觉得很没面子?是不是情急之下我又乱了方寸,失去了耐心?如果我换一种方法,换一种态度,结果是不是就会不同?这么一想,好像“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越来越有个性,作为一名教师,注意自己的言行,追求温情教育,当然很有必要。但教师这项工作,面对的是一个班级,40多个学生,有时工作时间紧迫,不经意间,说话语气不当,学生是不是可以理解一下。如果老师的批评那么轻易地就能引起学生的违抗和逆反,甚至是巨大的心理包袱,那样的心理状况让人忧心,将来怎样去适应更为复杂的人事关系。能够适应环境,不断克服困难,追求心理健康成长,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正像歌曲中唱到的:不经风雨,哪见彩虹。

  • 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52页到72页,智慧教育,用心育人。

  • "老师,王翔今天桌洞又扣分儿了。"班长过来跟我说,小脸上的五官都拧在了一起。一扣儿就让这个有集体荣誉感的孩子比我还焦急。王翔可是班上的老大难了,以前以为桌洞乱的事,说了他不少次,可是怎么也改不过来。这次我想起了闫老师以前说过的一个方法,让他到讲台上,陈述自己扣分的理由,如果理由充分,那就不用惩罚。王翔站在讲台上,挠了半天头。毕竟是初四的学生了,他最后尴尬地说:"老师,是我自己懒,没有收拾好,又给班级扣分儿了,我没有理由,我下次改。""不行,还会有下次的。"班长又说。"不会的,要不老师你让班长监督我。"王翔急了。"好,我每天检查他,老师。"班长一口应下。我看了看钟,这个过程总共用了五分钟。对于马上要中考的初四来说。是一节课的1/9,也可能是讲一篇阅读理解的时间。时间很宝贵,但是我觉得这五分钟很有用。至于以后会不会扣分儿,那还是未知数。但是这个过程,我看到了孩子的荣誉感和责任心。我知道它肯定比呵斥,批评要有效。这五分钟里孩子们学到的东西,可能比一节课的知识要多。

  • 我今天读了《当差生的感觉》。其实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也会有这样的同感,所不同的是,当我们处于老师这个身份时,可能对学生多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看看班上现在的所谓差生,他们在刚进入初中时,肯定也是想好好重来一番的,但是可能一次次在惶恐中经受打击后,慢慢地变得麻木,无所谓了。我们为师者,要做的就是尽可能让他们多一丝努力的信心,多一点耐心地鼓励。可能我们好多人学车时,都遭遇了当差生的感觉和辛酸。我记得那时,教练一走,赶快上去练几把,练得也放松。其实教练虽然走了,人却在楼上盯着。学了5天,这段求学路就停止了。再后来,我专门找人找了个脾气较好的教练,练车时再也没有之前的忐忑,学得还算不错。这段当差生的经历,我想这辈子是不能忘记的,而好的老师才是真正能让学生身心放松地学习。

  • 今天读的是《不跪着教书》的91页到102页
    一位合格的教师,就是一盏灯,他的光不一定耀眼,但一定能够长久地照耀着人一生的道路。
    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有睿智,要有好口才。我是属于那种拙于表达的教师,也不善于对学生进行表扬性的评价,总觉得初四的学生要学好,是他自己份内的、并且应该做好的事,而学不好,是要受批评的。我感觉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责任感,还有一部分的同学,生活缺乏目标,对自己缺乏“狠劲”,不舍得逼自己一把。刚刚结束的月考,题是稍微有点难度,但也不能说是太难,只是平时的重难点,集中的比较多。而20左右号的几个女孩,仅得了三四十分,分数低的可怜,我觉得她们就是对自己缺乏狠劲,懒得整理类型题,其实物理学习也是有规律可寻的,对于这部分同学来说重要的知识点和做题的方法必须要背下来,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分数也不会很难看,但很显然她们没有做到这一点。

  • 临近中考,箭已上弦,然而孩子并没有紧迫感,他们的状态着实让老师惶恐。一模为了给孩子们更大的自信,出题时避开了难、偏、怪,批改试卷的时,看着他们那如出一辙的错误答案,真的是怒发冲冠,曾经满心的期待也都变成了无奈。可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老师的职责,如果一切都顺风顺水,我们岂不“失业”?于是收起那颗愤怒的心,组上五人凑在一起,先各自交流批改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问题商量对策,筛选试题的重点、易错点,寻求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一番讨论,问题已清晰地呈现,方法已了然于心。那一刻心中的怒气已散,装的只有责任。
    一次考试,就是一次修行,练就的是心态,转变的是观念。

  • 故事对于教师和教育的意义
    20180509
    今天读了王老师《寻找不一样的教育》中的《故事,从来不只属于自己》这篇文章。与大家分享:王老师总结了故事的基本特征――真实、朴素、沉静。也就是故事的价值――以真实打动人,以朴素吸引人,以沉静启发人。
    第一,故事可以改变自己。教育生活里的琐碎一旦有了故事的串缀,就可以变得生动起来,在不断地讲述与反思中,教师的心态开始变得平和,教师的行为开始得以改善,教师的精神世界开始慢慢丰盈。
    第二,故事可以影响人。通过讲一个故事,教师把生动而真实的教育生活展现在他人面前,随着故事的展开和情节的推进,使人与人的内心发生真正的生活意义上的互动。
    第三,写作者成就教育。写作者通过有价值的反思,把艰涩和枯燥的教育理论还原到故事中去,是抽象复杂的观点变得通俗易懂。
    马克思.范梅南说:“教师从事实践性研究的最好方法,就是说出和不断说出一个个真实的教育故事。”

  • “格律与吟诵”——走近诗歌的新方式
    (写在培训学习的第二天)
    如果说昨天的学习,对“吟诵”自己还处于迷糊糊的状态;那么今天的学习,对于吟诵的思考及认识,脑中逐渐清晰,渐渐的明朗了许多。徐老师今天的讲授内容在昨天的基础上继续深入。
    首先是诗律的认识。
    有格律的诗都是近体诗,没有格律的诗是古体诗,因为所有的律诗都是讲究平仄押韵的。所以诗律是要符合以下几点:齐言;只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换韵; 除首联尾联外,一律对仗;要符合平仄格律(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同句相同,同联相对;邻联相粘)。
    其次是近体诗的读法。
    近体诗的读法有三:入短韵长,平低仄高,平长仄短。
    再次是平仄读法的涵义介绍。
    平声低长,仄声高短,入声短促。徐老师结合具体的诗句为我们进行了细致的讲解,这也是在整天的讲解中让我感触最深,获益最多的一个环节。
    一首杜牧的《清明》,在徐老师的讲解中自己又有了新的理解:“雨纷纷”并非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行人”是指“公职在身”的人,在这里就是指作者自己;“魂”是华夏文化之魂,是魂归故里的“魂”;“遥指”在很远的地方没错,但是却是传达的诗人连暖身的酒都喝不上的内心痛苦;而“杏花村”中的“杏花”也并非我们意象中“美好景致”,而是以“杏花”表达“易逝的青春”,这样才与整首诗的意境相符。聆听到此处顿觉汗颜,原来之前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太过浅显,也有那么多曲解之处。中国古典诗词的博大精深,真的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好好研究的。
    另一首印象深刻的是苏轼《春宵》吟诵平仄读法的释义。在徐老师的细细解说下,苏轼的创作意境犹如一副画面在脑海中展开:睡不着觉的苏轼,坐在什么也看不见的黑夜小院中,看不见花,却闻得到花香,看不见月,却也能感受到月夜的美好,他用禅意珍爱生活,感受生活的美好,在这样漆黑的夜晚里竟然创作出了这样拥有“五彩斑斓”意境的诗作,实在是令人心生慨叹,心生佩服!
    从格律的角度走近诗歌,突然发现,原来“吟诵”诗歌并不仅仅是用高低起伏、抑扬顿挫的语音去“表达”,更重要的是在吟诵中更能加深对诗文内容及涵义的理解。

    20180509共读第十四周第三天

    今天发链接, 就是想看看大家在繁忙的阅卷、生气、骂娘,头疼、脖子疼、胸闷、肺炸的间隙, 还能坚持读书写作吗?

  • 管,是为了不管
    20180508
    和往常一样,放学后,我跟在孩子的后面,看他们能否排好队?都初三了,真不应该排队不整齐,心里想着,又看到我们班的那三个男生(明健、令尧、祖耀)边走边聊。心中的怒火一下子就上来了,我加快了脚步,叫住了祖耀,我们班后面是初二的学生,我让他排在初二学生里面学习怎么走。其实校园内的管,就是为了校园外的不管。然后盯着其他俩个男生。他们这时候,也不时的转过头来看。其实在校外,我一般不批评他们,给他们留面子,希望在目光的交流中,他们就能意识到他们的不规范行为。
    的确,如果对每一件麻烦事,你都绷紧了弦去管去对抗,那么你的教育生活就会充满“战斗”的硝烟。如果你能够不管,放下身段,放慢速度,放平心态,多研究、挖掘这些“麻烦事儿”里的教育意义和价值,那么这些已经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麻烦事儿,或许就可以变得有意义起来。
    同样一件麻烦事,尝试了,解决了,想过了,反思了,然后记下来,写成文字,他就成了我们写作素材,成了我们的教育资源,其价值就高了很多。

  • 阅读《寻找不一样的教育》239—246
    “让你的愤怒延迟半分钟,让你的批评转一个弯,让你的爱留一个缺口……”
    让我们用耐心和鼓励静静地守候。

  • 今天读的是《不跪着教书》的66页到90页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粒善良的种子,一粒诚信的种子,一粒爱的种子,一粒正直的种子,这些种子适时地撒播在孩子的心田。童年、少年时一本感动过自己的好书会在漫长的岁月中,支撑着自己。

  • 5月8号
    岳飞死在谁手?
    大宋得天下,全是因为太祖赵匡胤武将专权而得。所以宋自立国开始,历任皇帝都牢记后周亡国的教训,坚定的推行重文抑武政策!“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样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任何皇帝都不会小觑的!岳飞,作为这支强大军事力量的统帅,解局是早已注定了的!无论何时,也无论哪位皇帝!所以岳飞和北宋的杨业,其实都是两宋政治的牺牲品而已![机智][机智]他们都死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环境里!但为什么别人没成为牺牲品?这就看谁能不能看明白?能不能不一根筋?哎……也是,自古忠臣都是一根筋,不一根筋的也成不了忠臣!说来说去,岳飞想当忠臣,就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最后形成这个认知真令人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