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到这个定义,young adulthood 年轻的成人期,指的是 20s - early 40s. 也就是说20岁到40岁都算是这个还不够“成熟”的成人期。我们的心智其...

今天学到这个定义,young adulthood 年轻的成人期,指的是 20s - early 40s. 也就是说20岁到40岁都算是这个还不够“成熟”的成人期。我们的心智其...
今天偶然刷到一个视频,输出的观点是捧Bowen怎样在白人文化圈“杀出一条血路”。我只能说很无语吧,自我矮化自己,觉得某些文化是高尚,某些就是低劣,自己拉了个分类表,然后自嗨。...
最近一两年讲英文和练习英语的经验告诉我,我在发音的一些时候会“有点太耗能”,以至于自己可能就蛮容易累的,并且有可能“吞音”,或者是发一些音怎么也发不清楚。渐渐我通过多读这一简...
I want, I hope, I plan, I feel, I think, I like, I will ... 以“我”为初始词,为发起人,为第一行为者,为负责人,为...
今天偶然刷到一个博主讲这件事“去婚姻化催生”。感觉很有意思,讲的很好,以下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问:什么是“去婚姻化催生”? 答:父母辈说“你不结婚也行,但是得有一个自己的孩子...
改变是“不容易”的事情,但也可以“很容易”,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勇气来面对改变之后发生的uncertainties。 心理学总是可以启迪一些思考。 比如,今天听到一位朋友提到睡...
最近和朋友聊天,ta说感觉每天时间好像不够用,事情还是没有按照计划干完。 其实这个朋友我是知道的,ta属于那种“好说话的”,就比如说今天安排了一些事情,ta是别人如果临时找t...
今天听杨蒙恩的脱口秀,关于“只计划三步”,他说“就是不管你想干什么事,别多想,你只计划三步,一,二,三,当我去追的那一刻,我就已经成功了”。 很有道理,当我们有一个目标的时候...
今天和朋友在小群里分享自己的一番感触,参考了网友的经历、自己的感受、网友的评论等等,其实核心思想是希望传递“豁达人生态度”,不要因为遇到了试图控制自己的人受到了他们的无端打压...
很难起这样一个“有一点绝望”的标题,但真的就是感受到了这样的事情,从朋友身上、从自己身上。 今天和朋友聊天,听ta从小到大经历的言语暴力,听到那么多的无端指责与打压,恰恰来自...
如题,大家如果只是“分享”,而不是“说服”,就会友好很多。 今天在社交媒体上看到了很多想去“说服”别人的评论,就有一种“我也不理解你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和感受,但我是觉得怎样怎...
回顾之前因为“过度关心”一个朋友,而导致自己耗很多心力,最后还有种“吃力不讨好”的感觉。现在越发觉得,其实并不需要“过度担心”自己的朋友。 很简单的理由,人各有命罢了。每个人...
很多时候会觉得每天“静静地”(比喻)做一些事情,就是最纯粹的快乐。 很多经历是一段一段,欲望也是。它们如同大海的波浪,会一次又一次的涨和落;如同那天在大英博物馆听解说讲解到埃...
如题,我觉得“曾经的自己”是比较“急躁”的性格,情绪会有非常大的起伏,遇事不顺自己的意,就会很生气很激动;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哲思,我开始对自己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我看见了曾经暴...
Zen buddhism 是我最近读到的比较契合我所思所感的一个思想流派。简单来说,它强调一种以“体验”的角度看待我们的生命。更容易接受自己所遭遇的、所拥有的一切。 我时常想...
如题,很多道理真的非常简单,可是我们太擅长找理由安慰自己“做不到”。 有一瞬间分不清是不够有决心还是太会找借口……就比如说对于减脂的执念,一直做不到就一直难受,一直难受又一直...
这是今天的一个发现,就是有的人会非常在意自己的一个行为之后引发很多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但他们忽视了自己的心理健康,因为有的事如果过度纠结可能的不好的后果,自己的思绪和心情其实都...
一个多月的旅行让我再次感叹于一个简单的逻辑:我们的行动受我们的所思所想指引。 一个人可能已经拥有很多很不错的东西,比如说物质是足够的、生活环境也是适宜的、也没有特别大的工作压...
今天刷social media刷到一个在多伦多留学的女生因为depression的原因end her life. 这样的新闻总是让我再次感叹世事的无常。我很惋惜,如此一个本该...
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课题,我们唯一要做的,不过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继续阅读《被拒绝的勇气》,第二章提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 什么是我们自己的价值? 答案也很简单,“一切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