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 发简信
IP属地:甘肃
  • 高二十班 方希睿
    《老人与海》读后感
       小说其实就讲述了⼀个简单的故事:⼀个平凡的⽼⼈,⼀条普通的⼤马林鱼,在茫茫⼤海上发⽣了看似平凡⽽⼜不平凡的经历。
    ⼩说描写的是⼀个⽼⼈,在连续⼋⼗四天没有打到⼀条鱼后,⼀次,他幸运地捕获到了⼀条⼤马林鱼。⽼⼈发现这是⼀条超过⾃⼰渔船数倍的⼤马林鱼,⼤马林鱼拖着⽼⼈和⼩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鱼刺死。后来⼜因⼤马林鱼伤⼝上的鱼腥味引来了⼏群鲨鱼抢⾷,最后鲨鱼们吃光了⼤马林鱼,⽼⼈拖回去的是⼀副光秃秃的⾻架。
    在书中,老人其实是人类的化身。海则是象征被人类征服的一切。在这个故事中诠释了人活着应有的品格,和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那就是:成功并不是一条大马林鱼可以证明的。人应该是乐观的,不屈服的对待一切;人应该是有耐性的,一切的诸如贫穷、饥峨、战争都会过去,面对困难永不言败;做到了这些,我们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的道路不都是笔直的,但在曲折的道路上,我们认准目标,一直朝着目标前行,不也就“裁弯取直”了吗?
    一这部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和普利策奖的小说,通过这个孤独又坚强的老渔夫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人生的各种困境,告诉了我们生命有多强大,告诉了我们心该有多宽。海明威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塑造了一个没有成功的老人,同时塑造了一个在生活的压力下优雅而坚韧的不屈形象。

    【学生作业】10班:2022.10.29《老人与海》《百年孤独》读后感

    要求: 1.从《老人与海》《百年孤独》中选择一本书,写一篇鉴赏短文,自拟标题,不少于500字。 2.鉴赏短文内容可结合本周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拓展阅读资料展开,鉴赏可以聚焦一个...

  • ≪谏逐客书≫读后感
    方希睿
    《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本奏书。李斯在其中写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写这本《谏逐客书》的目的也就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人。
    李斯相秦,用他的“鬼点子”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许多第一,比如统一文字,秦国小篆成为国家通用文字,再比如焚书坑儒,烧掉除医、工之外一切书籍,杀光天下儒生。应该这样看,始皇帝的千古功绩,有一半得算到李斯的头上;同样,嬴政的万世骂名,也有一半是这位相爷出的坏主意所招来的。而这样一位风云人物,最后却被“腰斩于市”,所以,李斯这个人身上很有故事性、戏剧性,历来是人们谈论的热点人物。
    他首先用了四位君王的事例,来论证历来客卿对秦都是有大用的,先贤们打下江山都离不开客卿的帮助;后又用正反对比论证秦王能接受他国的宝物、美女,却不能接受他国的贤士,是非常不对的。
    在《谏逐客书》中,我认为李斯说的一句话很好:“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意思是:“许多东西并不产干秦,然而可当作宝物的却很多;许多十人都不出生在秦国,可是愿意对秦尽忠心的却不少。现在驱逐客卿而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仇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国诸侯结怨,象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虽然人才是越多越好,但还是要精简,因为人才之中也分三六九等,更不要盲目的要人才,正确选择正确对待,又有合理的方针,定事半功倍!而且我们应该要对自己有利而无利干对方,只有这样作战时才更方便。
    这篇文章对我的学习上也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中,快考试时,我们不应该全部都复习个遍,而应把之前自己的短板中的重点全面的“诊断”一下,这样在考试中,就能够让自己得到提升,完成自己的目标。

    10班作业(5.14)

    写《谏逐客书》读后感一篇,字数不少于800字。5月15日下午5点前,以回帖评论形式提交作业,读后感格式要求:包含读后感标题、班级、姓名。 提交前请大家认真检查标点符号,检查是...

  • 读≪宋仁宗和他的精英帝国≫有感
    高一10班 方希睿
    公元1063年农历三月,54岁的宋仁宗去世了,大宋朝野上下莫不哭号,举国哀痛。《宋史》记载:“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当他的死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宋仁宗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时为辽国君主的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国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宋仁宗之后,当王安石变法失败,宋神宗赵顼又恢复了祖父宋仁宗赵祯温和的改良做法时,辽国君主急忙召集将领,说:“不许再去边界惹事了,宋朝又回到了仁宗的路上”。直到700年后,自我感觉甚为良好、看谁都比自己差一大截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承认:平生最佩服的三个帝王,除了其祖父康熙,另外两个就是唐太宗和宋仁宗了。
    宋仁宗是历代帝王中屈指可数的明君圣主,他是北宋第四个皇帝,也是大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做了42年。宋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言所说的“造极”的“赵宋之世”,主要是指宋仁宗统治时期。中国古文唐宋八大家之中,光是北宋就占了六家。这六家(三苏、欧阳修、曾巩、王安石)又都活跃在仁宗时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都出现于仁宗时代。宋仁宗为何能创史上最繁荣时代?这与他胸怀仁义、宽厚待人的行事风格有关。苏辙是大文豪苏轼的胞弟,他们哥俩与其父苏洵,在“唐宋八大家”中就占有了三席。嘉佑二年(1057年)。苏辙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在这次晋级进士的考试中,年轻气盛、心忧天下的苏辙在试卷里写道:“我在路上听人说,在宫中,美女数以千计,终日里歌舞饮酒,纸醉金迷。皇上既不关心老百姓的疾苦,也不跟大臣们商量治国安邦的大计。”
    当时的考官们认为苏辙无中生有、恶意诽谤,建议对之严厉制裁。宋仁宗却很淡定地说:“朕设立科举考试,本来就是要欢迎敢言之士。苏辙一个小官,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与功名。”血气方刚的苏辙仅仅依据道听途说,便在科举考试中“妄议”朝政,且矛头直指皇帝,即便是在“康乾盛世”,也难逃其被灭九族的命运。宋仁宗的宽容心胸,由此可见一斑。宋仁宗对读书人的宽容,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
    当时,四川有个读书人,献诗给成都太守,主张“把断剑门烧栈阁,成都别是一乾坤”。成都太守一看,吓出一身冷汗,认为这是明目张胆地煽动造反,把他缚送京城,请朝廷制裁之。按照历朝历代的律条,对这个口出不逊、有“煽动造反”之嫌的读书人,即使不按“谋大逆”严惩,起码也得按“危害国家安全”治罪。谁知宋仁宗对这样的事情,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就事论事地说:“这是老秀才急于要做官,写一首诗泄泄愤,怎能治罪呢?不如给他个官”。于是,这个读书人被授予了司户参军的职位。
    纵观数千年历史,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宽容苏辙的事,或许有人能做到,但宽容四川秀才的事,恐怕只有宋仁宗做到了。这说明宋仁宗很理性,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使对“煽动造反”的,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明辨是非,分清是真要造反,还是发牢骚。然后做出符合事实的判断,做出明智的决定。
    当时,朝鲜半岛封建王朝高丽岁岁向北宋进贡。有一次,使者回来报告说高丽的贡物越来越少了,要求出兵教训高丽。宋仁宗说:这只是高丽国王的罪过。现在出兵,国王不一定会被杀,反而要杀死无数百姓。所以最终置之不理,没有去诉诸于武力。宋仁宗不光对人仁慈宽厚,对自己的要求也是非常严格,史书中记录了他大量严于律己的故事。有一次,宋仁宗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宋仁宗回宫后,风风火火地对嫔妃说道:“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仁宗“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宋仁宗回答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我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对属下能如此细致入微之体恤,委实不易。
    宋仁宗一辈子最想做的事情就是变法,因为只有变法才能改变积贫积弱的现象,才能富国强兵。可是做了长期准备工作的“庆历变法”很快就失败了,他并没有灰心,在侬智高入侵广南州郡之时,他又突破人事制度,力排众议,破格任用士兵出身的大将狄青为统帅,平定了侬智高之乱。在他去世的两年前,他又重用王安石,任为知制诰,酝酿再来一次规模更大的变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高一10班作业(2022.5.1~5.4):《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读后感

    作业要求: 1. 5月1~4号阅读完书籍《宋仁宗和他的帝国精英》,写作一篇读后感提交。提交形式:在本文后面以评论形式跟帖提交作业。 2. 读后感内容和格式要求:自选角度,内容...

  • 读≪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有感

    《庄子》中的≪庖丁解牛≫用技艺精湛的庖丁明显地表达了大道不是靠推理,不是靠观察、不是靠语言能获得的,道是无形无迹的,你要获得它,必须无智无视,靠你的心也就是直觉意会去领悟。 ...

  • 读≪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有感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话语,孔子的思想。所谓儒家之学,就是《论语》之学,就是修身之学:“从吾日三省吾身”到“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儒家从独善出发,提出了慎独。慎独...

  • 读≪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三章有感

    第三课“修身治平——士子人生追求的四级阶梯。 我们对曾国藩的印象停留于历史书上的洋务运动和在日本挨的那一枪子弹。但本章中写到了曾国藩的另一面。曾国藩他一生严于律己,喜欢写日记...

  • 读≪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二课有感

    我认为第二课的主题是“ 和而不同”。 早在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700年之间,周幽王通过“和而不同”的理论,准确的预言了西周的灭亡,“和而不同”的理论被提出。 周幽王认为“和...

  • 读≪写给中学生的18堂国学课≫第一课有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庄周的梦告诉我们庄周和蝴蝶是没有绝对界限的,人和外物是可以同一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观念源远流长,而古人对自然是非常敬畏的。在先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