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原文: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所谓诚其意者, 毋自欺也,如恶①恶臭,如好好色, 此之谓自谦②。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至诚无息的思想,至诚者: 1、习惯之诚境界,类同条件反射的境况,不用思考即可做出诚的反应,...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条条大路通罗马,于知、行而言,只要达到即是精;知而不行,虚知;行而不知...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汉语大字典中诚的解释: (1...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求知的功夫。 博学者非漫无目的的博学,应该是立足于实现目标的博学。 审问、慎思、明辨是消化博学的毕竟之路,当达明辨状态,笃在其中,此...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形而上思想的原创真是天之骄子; 喜怒哀乐者,七情也;情者...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指代阴微之处;由忽隐忽现、显微镜等词可知,莫见就是隐,莫显就是微,正合前面不睹、...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
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离娄下》 作者是以德为规矩,不为非德行为,而后立足于德性,开天辟地; 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重在是否符合个体或者团体的规矩;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①于虑,而后作;征②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告子下》 恒者,经常,时常; 能改之能有能力和主观意愿的意思,就是如果主观上意识到过错,是有...
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身者,德也; 仁者,德为本;不仁者,财为本,只是本的选择不同; 泛化理解: 身者,德也;财者,才也;德才兼备是中庸之道,论德不论才,虚德;论才...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财富重在剩余,开源节流,财富自在其中。按照文中论述: 空间上多产少用,时间上高效生产,低效使用;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 离也。可离非道也。 天命论:命数之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太甲》言: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孔子言:生死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顺势而为思想的演...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物者,王阳明释为意之所着,本者有生生不息之意,雪中送炭之要;末者锦上添花之痒; 树之根为本,树之枝为末。 事有终始潜在的逻辑:终本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止者,愿景点,按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的边界来理解,学无止境的境界; 定者,聚焦于止; 静者、安者、虑者,达到定者...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忧患、安乐应该是一种对于生活的态度,忧患是求进思维,安乐是安于现状的思维,思维没有是非,只有适合与否; 忧患是时刻保持警惕、警觉,一种危机意识; 于...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 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孟子·尽心上》 习惯的建立与改变都非常艰难,适应了东山、泰山的高大,鲁、天下小化是正常的。 ...
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尽心上》 身之渴也罢,心之渴也罢,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