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晚上,孟云老师在张爱敏工作室分享了雅斯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
作者在书中指出:教育是在人与人(尤其是年长者与年轻一代)的交往中,通过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分享以及行为举止的规范,将传统交给年轻人,是他们在其中成长,舒展自由的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使人在一切现存的文化滋养中走向本源、真实与根基。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操练、自我学习和成长。
梁老师提到教育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是把知识传递给学生,但是新课标指出我们不仅教学,还要育人。因此,教育即传授知识、育人。胡艳杰老师提出教育要关注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
孟云老师从作者简介、内容介绍、收获三部分进行分享。
雅斯贝尔斯是我们都熟悉的一位教育家,尤其他说的那句:“教育就是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去触碰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作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作品直到现在依然被教师进行阅读,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在本书第一章中提到,教育作为必不可少的关系。真正的教育不提倡死记硬背,但也不能期望每个人都成为富有真知灼见的思想家。教育,是从我们一出生就有了的,因为我们最初接受的是家庭教育,其次是学校教育。我们说好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好的关系,抓教育,我们要先抓好与学生的关系。教育关注的是如何调动并实现人的潜能,如何使内在灵性与可能性充分地形成,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其实相对于第一章所说的内容我是不太理解的,作者好像是在阐释什么是教育?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关系。
第二章作业介绍了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在雅斯贝尔斯看来,苏格拉底式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
到这里我们就先了解一下这三种教育的基本类型吧。
1.经院式教育:最典型的便是中世纪时期的经院教育。333中的外教史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当时的背景还是教会权利独大,为了培养虔诚的教徒,所以经院教育十分盛行。
特点:教士即教师,体罚盛行,不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
评价: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世俗文化(为了适应教会发展)但是,等级森严,制度严明,打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一段黑暗动荡的历史。
2.师徒式教育: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本人具有一定的威严,学生对教师的敬爱中带有服从的色彩。
特点:师生在地位上仍然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评价:这种类型类似于古代的私塾。教师被称为"先生 or "师父",以传授作为主要教学方式。
3.苏格拉底式教育:一种"启发式"教学方式。由苏格拉底发明的,主要通过无止境的"逼问"使学生发现自己带无知,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答案。
特点: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借助学生自己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寻得真理。
评价: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而苏格拉底是西方最早使用"启发引导"教学的人。这种类型,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凭借自己的理解去感悟,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教育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双方追求自由的思考。
我们现在追求的教学是什么教育呢?我们在课堂上提倡通过对学生的不断追问得到学生深度的思考,在课下希望与学生成为一种平等式的关系,朋友关系、知己关系,不仅仅是师徒式的,也超越了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因为教师的角色在逐渐变得复杂。
今天从学校回来和郑州一位张老师聊起学生的成绩,张老师说如果想让学生出成绩,那么还是需要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是需要他们默单词、背对话,虽然我们在课堂上可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式,但是成绩想要一下子得到提高离不开传统。传统,我们可能与学生的关系就是“经院式教育”。如何真正实现“苏格拉底式教育”呢?如何不断的对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呢?今天张老师说自己拿到了新教材,上面每个单元的基本问题已经罗列,那么这个基本问题算是对学生的不断启发吗?
对我有印象的是书中提到“教育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教育计划的范围是很狭窄的,如果超越了这些界限,那接踵而来的或者是训练,或者是杂乱无章的知识堆积,而这些恰好与人受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
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想让学生按照我们既定的计划行事,例如按照我们规定的方式学习,按照我们给学生设计好的学习流程进行,该背单词就背单词,该写就写,我们好像最终的念头就是成绩。本身教育的计划是立德树人,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三有新人。但有时候正是因为我们超过了这个计划,我们将教育这条路走的“窄”了,与学生接受教育的初衷相违背。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需在有限范围内计划。否则,教育计划将会从手段变成目的,失去其本质地位。这不仅违背了教育的初衷,还将背叛人类教育的本真——将历史上的人类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机勃勃的精神,以此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其实这句话自己也是很不明白。
可能因为自己没有读这本书,导致自己在听得过程中对于作者的一些观点需要费很大的功夫去理解,很佩服孟云老师对这本书的讲解。也感谢梁老师及时在群里分享的电子版,什么是教育?希望自己读后有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