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32~33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理解三角形以及高的意义,掌握画高的方法。
2.经历三角形、高的概念的抽象过程,在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模型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设计优质的数学活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善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理性精神。
4.感受三角形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理解三角形,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会画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理解三角形的“高”,掌握画高的方法。
[教具准备]三角形纸片若干、多边形拼接条若干、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师:同学们看,这两位同学正做科技小研究呢,用塑料管拼搭成了自行车。仔细观察,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图1
学生观察情境图(见图1),从图中找数学信息。
预设1:我发现自行车轮子的形状是圆形。
预设2:我发现自行车支架的形状是三角形。
预设3:我发现书架支架的形状是三角形。
师:自行车支架和书架支架都设计成了三角形,今天这节课,我们来进一步来认识、研究三角形。(板书:三角形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借助有趣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参与到新知的学习中,引导学生经历从生活实物抽象出三角形图形的过程,引出对三角形的研究、学习,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分析素材,理解总结概念
(一)理解总结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师:为什么书架支架和自行车支架的形状都设计成三角形?
预设:因为三角形不易变形。
师:大家感觉三角形很坚固、很稳定。
小组活动 1:请你先用小棒动手拼一个三角形,再拉一拉,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2:拉一拉已经拼好的四边形和五边形,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
学生汇报:
预设1:我拼出了三角形,用手拉一拉,拉不动。
预设2:我把正方形用手一拉,形状变了,变成了平行四边形。
预设3:我把五边形用手一拉,形状也变了。
小结:三角形不易变形,是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生活中,还有许多地方应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课件欣赏)
【设计意图】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在小组内通过拼一拼、拉一拉、相互交流谈感受等活动,亲身体验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一特性。在学生数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关注活动的过程、活动的质量,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用数学的思维思考、数学的语言表达,从而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操作能力,提高思维水平和合作交流水平,提升数学素养。通过呈现三角形稳定性应用的大量素材,让学生欣赏图形之美、生活之美。
(二)探究三角形的特征,理解总结三角形的意义
师: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这还要从三角形的本质特征说起。观察你手中的三角形,指一指,说一说。
学生可能发现: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理解三角形的意义
1.初步判断,感知概念。
这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数学上我们把像这样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
2.动手体验,理解总结概念。
学生独立画三角形,并与同位交流画法。
交流画法:
预设1:我是把三条线段连起来,画出了三角形。
预设2:我是用三角板里面的三角形比着画的。
追问:通过画三角形,你有什么感受?
小结:通过画一画,我们再一次感受到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再次操作,深入理解总结三角形的稳定性。
师:拿起和刚才完全相同的三根小棒,再拼一次,发挥想象拼成的三角形和原来的三角形形状一样吗?
学生操作验证:
预设1:我发现,这个三角形和之前的三角形大小、形状完全相同。
师:那这样的四根小棒,再来拼成一个四边形,再来想象一下,你觉得拼成的四边形和原来四边形形状一样吗?
预设1:会和原来的四边形形状完全一样。
预设2:四边形形状不唯一,有时是正方形,有时是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的形状也会变。
小结: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它具有稳定性。
4.回顾建模,梳理方法。
图3
师:二年级时,我们研究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分别从边和角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研究三角形,也是从边和角两个方面进行了探究,后面我们还会学到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我们也可以从边和角两个方面来探究。(见图2)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课件信息,判断图形是否是三角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在交流、质疑、讨论中抽象出三角形的概念,在动手画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概念本质的理解,在多次操作、体验的过程中,理解“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回顾以往平面图形的学习过程,梳理、构建平面图形的一般研究方法,为后面继续探究平面图形乃至立体图形做好铺垫。
(三)理解总结三角形“高”的意义
1.初步感知“高”的意义。
2.借助已有知识经验,再次感知理解“高”的意义。
谈话:(课件出示)从三角形最高点到底边可以画这么多线段,你觉得哪条是三角形的高?为什么?
预设1:因为这条线段最短。
预设2:这条线段就是从顶点到底边的垂直距离。
3.总结“高”的意义。
小结:从三角形的顶点到对边的垂直距离就是三角形的高。
三、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图3
(一)学习画高
1. 初次尝试画高。
底边在下的三角形。(见图3)
全班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通过学一学、画一画,分别画出了这两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2. 再次画高。
体验同一个三角形中的三条高。(见图4)
全班交流反馈。
小结:原来三角形的每条边都可以当作底边,底和高是对应的,同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
3.三次画高。
体验直角三角形中的高。(见图5)
图5
全班交流反馈。
教师深化小结:
这个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以这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反过来,以这条直角边为底,另一条直角边就是它的高。
【设计意图】在理解高的意义的基础上,学生自主动手尝试画高:先观看微视频、再动手操作,通过比一比、画一画、说一说,掌握高的画法。在探究中发现:三角形每条边都可以作为底边、一个三角形有三条高、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互为底和高。画高时老师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验和交流。
四、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图6
1.哪种篱笆更牢固?
图中哪种篱笆最牢固?(见图6)
学生汇报交流。
2.画一画。
图7
画出下面三角形底边上的高。(见图7)
师:你是怎么画的?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画法,谈出自己的发现。
图9
【设计意图】练习的设计有层次,既有基本练习,又有拓展练习,既面向全体,又关注个体差异,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三角形的特性、特征解决问题,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五、建构提升,感受价值
1.建构知识体系。(见图8)
2.总结收获。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情感三个方面谈收获:
预设:知识:我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三角形。
方法:我会画三角形的高。
感受:我这节课学得很开心……
学生畅谈收获,教师适时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本节课学习的过程,总结出本节的数学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经验和思想方法方面谈收获。
[板书设计]
青岛市李沧区青岛金水路小学 李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