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下在读了《如何阅读一本书》后受到的关于读书的一些启发吧
感觉这本书的核心观点就在于阅读要主动。此后的所谓什么分析阅读、主题阅读及许多的规则都是围绕这个核心展开的。而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作者想强调的就是思考,用提问的方式。
这也是我读这本书受到的第一点启发。
读书时思考,听起来似乎很废话,阅读时候可不就是要动脑要思考么。但是细想一下,在你以前读书的时候你真的有在思考吗?或许读到某个观点让你灵光一闪想起另一本书的相似观点的这种感觉让你觉得你是在思考。但是,其实不是,这还是很被动的阅读的,是在以我们现有的理解力去阅读的,被书牵着走而非主动去读书。主动的阅读及思考应当是带着问题去的,并且在读每句话的时候一定要尽力真正理解作者文字背后想表达的思想。用一个剑走偏锋的例子来举例,就是最近很火的外交部黑话「坦率地交谈=骂了起来」,虽然有玩gag和夸张的成分,但是基本能表达出我的意思。就是你需要细致地去理解、揣摩作者用这个词语到底是代表什么意思,说这句话到底是想表达什么观点,为什么他会这么说?就是需要不停地去问为什么直到你觉得你真的完全懂了他在讲什么。(举个例子:初高中翻译文言文的时候是不是要每字不落地翻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这只是第一层,第二层需要去弄懂作者行文的逻辑结构。就是主观点有哪些,主观点下的分观点有哪些?他是如何从这些条件推导出结论的?她这本书的结构是什么?如果觉得这太复杂了,你可以想象一下,如果让你写一本书或者一篇论文你会怎么写?你是否会先列出大纲、结构,然后列出论点、分论点,然后补充例子、说明最后得出结论。所以同理,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也需要看懂这些。如果觉得太麻烦,也可以忘掉那些规则,就假装这本书是你写的,然后去「回想」本书的结构之类的就好啦。
为什么需要这样做呢?我们假设作者想表达的东西是100%,而当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后其实只有他所想的80%,而到读者阅读接受后,可能只有40%,合上书后能记住的可能只剩20%了,所以需要多问多思考,不要被大脑欺骗以为自己读懂了,尽量减少信息传达中的折损,将20%提高到50%甚至更高。(很受挫的在于,在做了书本附录二中的主题阅读检测题后,我发现....我理解力竟然这么低下。节选的柏拉图《政治学》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我只读懂了20%🥲)
第二点给我的启发就是,阅读不同的书要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我以前读每本书都是从头读到尾,也从不做读书笔记。但是读不同书的目的不同,这种方法很明显是错误的,对某些书而言还很浪费时间。书中作者据阅读目的分了三类,️拿来消遣娱乐的,如网文、小说;️为了获取信息的,如我们的很多教材;️增进理解力的,比如很多哲学书,只要层次比你高的书都算。那么我根据我平时的主要阅读品类来举例一下。
第一类,现当代、古代、外国的小说、诗歌,那很明显是第一类,这类书就从头读到尾就好了,然后读完在脑海中梳理一下情节,有空写篇感想更好;看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随手写下,读书笔记的话就摘抄一下自己喜欢的句子就好;
第二类,专业性和指导性的书籍(如教材、《如何阅读一本书》、《资本论》、《中国通史》等)。那这些书我觉得最好就是边读边做mindmap。在读完一章或读完一编后,依据自己的记忆来做,有遗漏的再读原文然后再做,像这类书籍一般体系性、逻辑性都较强,所以掌握结构是很重要的。而至于那些细部的观点,可以提取关键词放入mindmap,重点在于理解。
第三类,比如哲学这类增加理解力的。就是多思考,读的过程中记下脑子的想法,读书笔记同第一类。
我以前读完了一本书之后总会觉得心里空荡荡的,觉得似乎什么事情还没做,估计就是以前学而不思则罔了。写感想或许是个收尾的好办法,因为它在倒逼你的大脑输出。
此外,为什么常说读了书但是感觉记不住,很简单,因为大脑实际上是不擅长记忆的,读过后留下的印象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日渐变浅,最后剩下的印象只是「这名字好眼熟,我读过!」大脑的本职工作是理解和思考。所以做mindmap和读完之后梳理情节就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并且这些是存在逻辑的,所以记忆起来会更简单,而且这才是真正读懂了一本书呀。如果像我以前只是光看的话(第二类书籍),就很容易读到后面就凌乱了,最后读完只剩一个大概的感觉,就是浪费了时间但是啥都没学到。当然有些能力强的人他们不需要mindmap他们边读就可以边在脑子里形成结构,那咱没那么强就辅助一下工具呗,不丢人~慢慢进步以后也会变强的。
写到这差不多就结束了,突然想起老师讲过的一句话,感觉很契合——「读书不贪名」。意思是读书在于真正读懂书中的内容,而不是记住我读过哪些书、叫什么,这只能在以后说出「哦,此书我记得,我曾读过」罢了。当时听后觉得十分羞愧,因为我读书记得最牢的便是书名,现想来估计是以前读书没用心的缘故吧。
化用一下胡适先生的话做结尾吧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丈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