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阅读《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大道理》P39-63
说到方程,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张奠宙老师觉得方程这样定义,更能够揭示方程的核心价值:"方程是为了寻求未知数,在未知数和已知数之间建立起来的等式关系。"
这边还有一个概念需要明确,就是代数的本质在于还原和对消。
用字母表示数还有方程的教学,难度并不高。但是这两部分教好却不容易。方程解作为一种顺向的思维,本来是比较方便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就算会用方程解,如果没有特别强调,大部分学生不喜欢用。
我小学的时候,数学是挺不错的。但我也很不喜欢用方程解。甚至感觉方程解比算术解难多了。这边的难,倒不是指不会做,不会用方程解。而是嫌麻烦。又要解设又要解方程,要花不少时间。而用算术解,干净利落。
现在教学这一部分知识,很多学生特别是数学学习比较好的学生,也很不喜欢用方程解。很多也是嫌麻烦。大家根本体会不到方程解带来的便利。
在讨论中,几位老师都不约而同的谈到,现在方程解的题目都偏容易。这么容易的题目,用逆向思维、采用算术解,难度其实不高。这就减弱了方程解的优势。
关于方程解和算术解,张奠宙老师的一个打比方,我觉得非常好:
如果将要求的答案比喻为河对岸的一块宝石,那么算术方法,好像摸着石头过河,从我们知道的岸边开始一步一步摸索着接近对岸的未知目标;而代数方法却不同,好像是将一根带钩的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建立了一种关系),然后利用这根绳子(关系)慢慢地拉过来,最终获得这块宝石,两者的思维方向相反,但是结果相同。——P43
这个打比方非常形象。算术解释逆向思维,方程解则是顺向思维。对难度不高的问题,对条件较少的问题,摸着石头过河比较直接。而要将绳子甩过河,拴住对岸的未知数,再慢慢拉,显得就有点麻烦了。
但如果难度相对较高,摸着石头过河,不确定性就比较多。做起来也比较麻烦。相对来说建立了联系,再慢慢拉过来就更有目标感,更有方向性。也就显得容易了。
几位老师的讨论,达成了一个共识,方程的教学应该淡化概念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方程的核心价值,应该指向参与运算这个特性。
大家也提到,方程的教学宜早不宜迟。刚刚我提到,我比较喜欢用算术解,而不喜欢用方程解。原来我的认知是,可以把需要方程解的题目编的难一点,让大家体会到复杂关系方程解带来的简便。
俄罗斯小学数学教材在一年级的时候就引入了方程的概念,以后还不断地将算术问题归结为解方程。一年级就出现方程,解方程,这个是非常大胆的革新。
看了这份教材解说,听了几位老师的讨论,我觉得方程的教学宜早不宜迟,这个方向也是不错的。当然这边说的宜早,并不是说要早早的就引进字母表示数或引进方程的教学。而是要在比较早的时候就逐渐渗透方程解的这种思路,这种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