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空气有质量吗
一、教材分析
《空气有质量吗》是本单元的第4课,本课是在感知过空气,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可以被压缩之后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进行探索和求证的一课。要让学生用“质量”一词替换学生常说的“重量”一词,但不需要向学生解释什么是质量。本课先提问学生“空气有质量吗?”暴露学生的前概念,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自己的想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测量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学生一定能想到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用过的天平,让学生思考论证空气有没有质量的具体的方法,并思考在操作过程中影响天平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因素,经历探究论证的过程。也可以对工具有更深入的认识,体会到工具能够帮助科学家更好地观察和测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就在我们周围,但学生很少能直接感受到空气的质量。相反,学生根据漂浮在空中的气球,或者可以上升的氢气球,会认为空气没有质量或者无法判断。学生在一年级的时候通过《认识一袋空气》一课观察过空气的基本特征,知道空气是无色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的气体,对于空气有没有质量(学生常说重量)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要给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在一年级下册《谁轻谁重》一课中,学生对天平这种测量工具已经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知道天平的倾斜可以反映出轻重,这是本课主要实验的基础,基于轻重的判断学生才能论证空气究竟有没有质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活动:教师拿着一个瘪气球走进教室,问学生:“同学们,看这个瘪气球,如果我给它充气,它会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问:“那你们觉得空气有没有质量呢?”
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有的说气球会变大,对于空气是否有质量,有的学生说有,有的学生说没有。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1.质量的概念(5分钟)
教学环节:讲解质量的概念
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关于质量的定义,然后进行讲解。教师强调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通常用千克(kg)或克(g)来表示。教师通过举例说明,如一个苹果的质量大约是100克,一个铅球的质量比苹果大得多等,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听教师讲解,观察例子,理解质量的概念。
2.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假设(5分钟)
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教师活动:教师问学生:“同学们,根据我们刚才对质量概念的理解,你们觉得空气有没有质量呢?”引导学生讨论,然后让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假设。
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讨论,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有质量,有的学生认为空气没有质量。学生举手发言,说出自己的假设。
3.设计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8分钟)
教学环节: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问学生:“同学们,如果我们要验证空气是否有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引导学生讨论,然后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利用天平来测量。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空气放在天平上测量,比如可以用一个密封的容器装空气。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巡视,给予指导和启发。
学生活动:学生们积极讨论,根据教师的提示,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一个密封的袋子装空气,然后放在天平上测量;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一个气球装空气,然后放在天平上测量等。
4.进行实验(5分钟)
教学环节: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活动:教师让学生按照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巡视,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正确,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操作天平,记录数据,观察结果。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学环节:总结本节课重点内容
教师活动: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探究了空气是否有质量,谁能说一说我们都学到了哪些知识呢?”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内容,然后在黑板上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包括质量的概念、空气是否有质量的假设、实验方案以及实验结果。
学生活动:学生积极回答,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四、板书设计
2.4《空气有质量吗》
一、质量的概念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千克(kg)、克(g)
二、空气是否有质量
1.假设:有质量或没有质量
2.实验方案:用密封容器(如袋子、气球等)装空气,放在天平上测量
3.实验结果:空气有质量
五、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学生对空气是否有质量这一问题有了较好的理解和探究。
1.成功之处
导入环节通过简单的气球实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解质量的概念时,通过阅读课本、教师讲解和举例说明,让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等环节,通过讨论、教师提示和学生自主操作,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
实验法在探究空气是否有质量的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直观地感受空气具有质量这一事实,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不足之处
在引导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时,部分学生可能对于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这一抽象概念理解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在设计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考虑不足,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实验设计的指导。
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够高,需要进一步鼓励和引导,让所有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3.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一些实物演示或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质量的概念。
在设计测量空气质量的实验时,可以增加一些实验前的培训和指导,确保学生能够设计出准确、可靠的实验方案。
在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前分配好小组任务,明确每个学生的职责,并且在讨论过程中积极参与,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提高学生的参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