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要弄懂什么状态才算是“四十不惑”,就要先弄清什么叫做“惑”。在《论语》中有两次“辨惑”,现摘录如下:
子曰:“……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亲,非惑与?”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句是自相矛盾之惑,第二句是舍本逐末之惑。众生颠倒,经常做一些“惯子如杀子”“要钱不要命”之类的事情。其原因在于:人生没有主旨,分不清主次轻重、内外大小、阴阳是非。
孔子四十不惑,就是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理顺了真正做到“一以贯之”。要问孔子的人生主旨是什么?当然是唯道是从,修己安人,立德立功立言,造福苍生。要问一些重要概念在孔子心中的地位,当然是道最大,统领着“德、仁、义、礼”等其他所有一切,具体地说:道≥德≥仁≥义≥礼,五者又是一体的,都是最高层次的概念(至于“信、勇”之类的次级概念,都要服从于最高层概念)。要把这些重要概念落实人类生命情感中,最根本的外在问题就是“孝悌”,最根本的内在问题就是“修己”,而修己的最根本态度就是“敬”,其必由之路就是“好学、改过”。至于升官、发财之类的事情,孔子视若浮云。孔子在四十岁时就看透了一切,不再迷惑,达到了“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