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上班,我从同组老师那里得到了一个令我颇为吃惊的消息——历史教材还要等两三天才会发到学生们手上。也就是说,我必须要在短时间内临时增加教学内容。为此,我特意请教了历史教研组组长老G老师。老G老师建议,让学生现场试做高考历史模拟题,从中感受初中历史与高中历史解题思维的差异。为了保险起见,为了便于向老教师学习,为了更快地积累教学经验,我决定先仔细观摩老G老师如何讲题,然后在我所任教的班级进行讲授。但是,事实与我所设想的情形总有些许出入——4班和6班的历史课早于老G老师所任教的班级。这就意味着,我必须独立地讲题。
我有些慌张——这套题我能讲明白吗?很快,我又冷静下来!因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感受一下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而我又是一个非常善于做历史题的人。以高中文综题为例,我一般会在5分钟之内填涂完12个历史选择题,正确率通常在百分之八十以上;在40分钟以内,将3道大题的答案全部写到答题卡上,能答到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得分点。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只需要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每道题的解题思路即可。
由于课表安排,我将首先在4班讲这套模拟题。我让4班的学生先试着做题,然后由我公布正确答案,并说明理由。或许是学生们正处于渴望被人关注的青春期,他们在各方面都乐意与同伴比试。当我说完本节课的安排后,他们的反应与昨天那节课截然不同。他们仔细地阅读着电子白板呈现出的每一道题,生怕自己少看了一个字,然后大声地报出每一道题的答案。尽管我一再强调,本节课只是感受高中历史的解题方法,然而他们仍然十分在意自己的正确率。每当我公布的答案与某些同学报出的答案一致时,那些同学就会十分高兴,或者很得意地告诉自己的同桌,怎么样,这道题还是我做对了,另一部分同学就有些垂头丧气。学生们的反应告诉我,他们愿意猜题和死记硬背,不愿意从材料中获得信息,他们用理科的思维来对待诸如历史一类的文科题目,他们缺乏对比择优的思维。有几个学生对于个别题目仍然十分纠结,下课后专门找我看答案解析,仍然“执着”于个别选项的正误。 大体来看,这堂习题课的效果应该算是比较成功的!
短短两天的工作,我积攒了大量急于向有经验的老前辈请教的问题。那么,明天问办公室的老教师?算了吧,他们毕竟是我的同事。不能什么问题都问同事,万一说了不该说的话呢?想来想去,我决定回附中,请教一下教过我的老师。作为曾经的学生和现在的同行,若回到附中向那里的老师拜访请教,他们一定很高兴。况且,第三天我只有一节安排在上午第二节的课,我也有充裕的时间。
这是一节6班的历史课。不知是心里惦记去附中,还是担心学生们无法接受。我这堂课表现的十分糟糕。学生们对好几道题都有异议,我全然不顾学生们的反应。我的课堂举止,完全不像一个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更像一个接受审判的罪犯。6班的部分同学开始小声地议论,这老师怎么回事啊,题都没有讲明白,换老师吧!我感到十分尴尬。没想到才上两天课,学生们就想把我轰下讲台。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学生的想法,为了更明晰今后的努力方向。在讲完选择题之后,我要求6班的每位同学在一张纸条上写出“你所期待的历史课”和“你所期待的历史老师”。
问题有点严重了,才开学两天,同学们就想把我换了!回到办公室,我赶快翻开纸条,看看学生们都在纸条上写了些什么内容,找找问题究竟在哪里?
——老师,你是新老师吧,感觉你讲课的时候好紧张啊!
——新老师没关系,谁都有这一关,克服紧张的情绪,慢慢来,一定会成长起来的!
——老师,你讲课要有逻辑性,感觉你逻辑有点混乱!
——不敢看同学们!
——逻辑有点混乱,上课有点紧张。总之,有点不靠谱!
正当我细看同学们写的小纸条时,6班班主任L老师突然来到了办公室。L老师说,G老师,上完课感觉怎么样啊,年级组让我找你谈一谈。我猛地一惊,我刚刚的“精彩表现”居然惊动了年级组和6班班主任。为了让L老师和年级组放心,我赶紧跟L老师说,我还有需要改正的问题,学生们也给我提了很多意见,我正在看呢!让我意外的是,L老师并没有责怪我,反而仔仔细细地翻看着6班学生写的每一张纸条。L老师一边帮我分析学生们的心理,一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我——不用太在意孩子们的看法,相信自己能逐步地成长起来。临走之际,L老师说,我再去给学生好好做做思想工作。“L老师,不麻烦你了。”“没事,这是班主任应该做的,协调各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送走L老师后,我拿上了教材和教案本,坐上了开往西南大学附中的公交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