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五《入闽语录》明道先生曰)学者为气所胜,习所夺,只可责志。
《孟子·公孙丑篇》:孟子曰:“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
明道先生说,治学者如果被气血所主导,被习俗所战胜,那只能怪他立志不够坚定。
气血是生理因素,习俗是外界因素,而志是内在因素。
2.39
(《河南程氏遗书》卷六明道先生曰)内重则可以胜外之轻,得深则可以见诱之小。
显然,内指志向,外指习俗、物欲等。
明道先生说,志向坚定,战胜外物的干扰是轻而易举的,对大道领悟得透彻,那么外界的诱惑便不足为道。
2.40
(《河南程氏遗书》卷九《少日所闻诸师友说》明道先生曰)董仲舒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孙思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可以为法矣。
西汉大儒董仲舒说:“行事以道义为准则,则不会以谋利为目的;能透彻地理解道,就不会计较事功。”行事只看是否符合道义,当为则为,不当为则不为,一切以以为准绳,如果以谋取私利为目的,则没有什么是不可为的。君子行事,乃是行道,故不问结果。
唐朝大医孙思邈说:“胆气应该壮,而心气应该谨慎,智慧应该圆通,而行为应该方正。”胆气壮,勇也,虽千万人,吾往矣!为了道可以牺牲一切。心小,即有敬畏之心,凡事须戒慎警惕,细思是否合于道义。智慧圆通,则左右逢源,随心所欲不逾矩,行为方正,则不累于流俗。
明道先生说,董仲舒和孙思邈的话,可以作为做人的准则。
2.41
(《河南程氏遗书》卷十一《师训》明道先生曰)大抵学不言而自得者,乃自得也。有安排布置者,皆非自得也。
《孟子·离娄篇》: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明道先生说,大抵那些踏踏实实,持久用功而自得的,才是真正的自得,而那些刻意安排,目的性很强的,都不可能自得。
学问之道,存在于日常视听言动之中,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只有时时革除私欲,持之以恒,自然回归本心的澄净,此为自得,这是自然而然发生的。而不是,刻意去做某些事,来向人证明自己什么,如果是这样,根本是与道不相容的。此孟子所谓集义是也。
《孟子·公孙丑篇》:(公孙丑问):“敢问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