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有感
靖边县第二小学 王志兵
根据臧威工作坊的工作安排,我最近读了王林波老师的《指向“语用”的阅读教学实践》。这本书,王林波老师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语文教学世界。说熟悉,是因为他的课堂与我们的课堂一样也有阅读、对话、思考等;说陌生,是因为这些阅读、对话和思考并没有把学生引入繁琐的内容分析式的阅读教学困境,陷入理解本位、感悟至上的泥沼,而是将学生引向语言应用、言语提升的学习正道。他把语用教学运用得炉火纯青,为我的语文教学之路打开了一扇大门。
读这本书我的最大感受就是书的厚重和实用,既体现了作者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和遵循,又能联系作者的课堂教学实践,很接地气,本书的特点显著。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写道:“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王老师在书的自序中写道:“语用教学,扎实展现魅力;情感熏陶,无痕显智慧。语文教学,只有聚焦了文字,关注了表达,课堂才能更具魅力,才能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他的课堂,能将着力点放在语言运用上,凸显工具性的特征,同时,又不忽视人文性,将人文性融入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让工具性与人文性共生共长,相得益彰。书中所列举的《阅读大地的徐霞客》《老人与海》等教学案例都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巧妙结合,悄然融合的典范,值得我们认真品读和鉴赏。
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该书的主要内容分为上篇──“我的语用教学探索”和下篇──“我的语用教学实践”。其中,“我的语用教学探索”十节内容,围绕语用教学主张,既有他的理论阐述,又列举了具体课例。理论阐述因具体课例让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课例因有理论的指导让读者更容易迁移和借鉴。书的下编均以王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展示出来,列举了他的14节不同年级不同教材的课堂教学实例,每个实例由“课堂实录”和“名师点评”两个部分组成。课堂实录因有名师点评让读者知其所以然,更有指导性。“名师点评”因课堂实录有让读者知其然,更具启发性。该书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统一让读者既能仰望了它的高度,又能触摸到它的温度。
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书中写道:“语文课,就应该从语言的学习运用着手,在语言的实践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书中也写道:“指向语用,让每一课都有一得。”很显然,前者强调的是语文课的共性,后者强调的每节课的个性。语文新课程指出:“每节语文课都要有十分钟的识字写字。”王老师上五年级下册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课时,对“莞尔一笑、返璞归真”等关键词进行学习,他的课堂识字写字贯穿始终,这也是他语文课的共性。可他在低段识字写字教学时,注重通过借助图片识字、随文识字、归类识字等方法进行教学。同样的识字写字教学,分年段是富有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让这本书的每节课堂实录既遵循语文教学的规律,又各具特色,充满新鲜感。
读这本书我还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我能从书中破译了王林波老师的成功密码。
上海师范大学吴忠豪教授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林波是一个善于思考,善于接受意见,更乐于努力探索并实践研究的教师。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对“指向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教学”进行深入思考,潜心学习,钻研书籍,研读课例,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沉下心来探索研究,冷静思考总结,并且用心写作,于是才有了这本沉甸甸的学术研究成果。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了课堂实践上,无论是第一学段的语文课,还是第二、三学段的语文课,无论是常见的记叙文,还是儿童诗、古诗词,他都积极结合课文探索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途径,因此不断有创新,不断有新的课例出现,他也不断为全国各地名师同行熟悉并得到肯定。”
全国模范教师、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薛法根也在书的序言中说:“他是副校长,却依然坚守一线,每周一节公开课,为老师们亲身示范;他坚持带领老师们一起研究,工作室成果丰硕;他是特级教师,却能始终坚持研究,形成了朴实风趣的教学风格;他信念坚定,肩负西部地区教育改革的使命与责任,不断探索。他坚信,只要有行动,就能成就梦想;只要敢于坚持,就能创造教育的奇迹! ”
在书中,王老师自己说道:“如果每天我们能够像向上课一样坚持进行教育写作,如果我们能够让教育写作和阅读一样,都成为像呼吸一样自然的事情,我想,过不了多久,教育写作将会成为件非常轻松的事情。”我还从书中推测到他会在每次讲公开课有这样的习惯:那就是上课会录音,课后将课堂实录回放并整理成文字,这样才能让我们读到他整理的14篇课堂实录。
“名师 ”对于很多一线老师来说,确实令我们向往,尤其成为小语界的大咖更令我们神往。王老师的思考力、实践力、执行力、写作力会给我们很多启示。
王老师用汗水和智慧不仅给自己开辟了一条名师之路,还给一线教师开辟了一条成长之路。今后,我决心用阅读与实践丰满自己的羽翼,用学习和思考成就生动的课堂。同时也希望一线的语文老师都读读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