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教育的主人

    让学生做教育的主人

——《做最好的班主任》读书心得体会

夜深人静时,案头的灯光总与书页相依。忙完一天的琐碎工作,捧起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指尖划过纸页的瞬间,内心便如被清泉涤荡,渐趋宁静。放暑假了空暇时光我又重读《第一次主题班会》《第一次家长会》《第一次组织活动》三篇文章,字里行间的温度再次撞进我的心灵深处——那是对孩子们的真心,是对教育的热忱,更是把每个学生视作璞玉的敬畏。

    李镇西老师的文字从不说教,却藏着最动人的教育智慧。他让学生自主设计主题班会,从选题到主持都放手让孩子主导,自己只做“台下鼓掌的观众”;他开家长会前会先给家长写一封长信,聊聊孩子在校的“小确幸”而非只报分数;他带学生办手抄报、搞社会实践,总说“活动的主角永远是孩子”。这些技巧看似简单,却藏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不是“教师表演”,而是“学生成长”。

合上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这本书,我忍不住回望自己的班主任生涯。主题班会开了不少,却多是按教案念流程,连讨论环节都掐着表生怕超时;家长会开了无数,感觉效果一般。组织活动时,总怕学生“搞砸”而处处插手,结果孩子们眼里的光,渐渐被我的“安排”遮住了。比起李镇西老师,我的付出或许不少,却像在给幼苗捆上枷锁——美其名曰“保护”,实则忘了他们本可以在风雨里长得更挺拔。这差距,不在方法,而在初心。

李镇西老师说:“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可我们总在做“替代”:替学生思考,替他们规划,甚至替他们承担犯错的后果。我们常常盯着成绩单上的数字,却看不见那个总考倒数的男孩,会在课间默默修好松动的课桌;我们抱怨女生“爱聊天”,却没发现她们正在讨论如何帮转学的同学融入集体。我们往往把“成绩”看得很重很重甚至当唯一标尺,却弄丢了教育最该有的模样——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其实,李镇西老师的“秘诀”人人可学:开班会前,蹲下来问问孩子“你们最近最想聊什么”;组织活动时,把策划表交给班委,哪怕他们会把流程搞得一团糟;开家长会时,少讲“分数”多讲“故事”,告诉家长“您的孩子今天主动帮同学讲题了”。这些事难吗?不难。难的是放下“权威”的架子,承认“学生比我们更懂自己”;难的是忍住“纠正”的冲动,允许他们在试错中成长;更难的是,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看见每个学生的独特光芒——成绩好的孩子要鼓励,调皮的孩子要引导,内向的孩子要耐心,因为他们都是某个人眼中的全世界。

    以后我再做班主任,我要在班里设一个“成长树洞”,不仅听学生们的烦恼,更听他们的想法;想每周留一节“自主课”,让学生决定学什么、怎么学,哪怕他们选的是“如何把垃圾分类讲成脱口秀”;想在家长会上,给每个孩子准备一份“闪光点清单”,哪怕只是“今天主动擦黑板了”“帮同学捡起了掉落的笔”。我甚至想在教室后墙开辟“我的小成就”板块,让他们把“今天勇敢举手了”“帮同学解出难题了”这类小事写在星星卡片上,慢慢贴成一片银河。再准备一个“班级故事本”,谁做了暖心的事,谁克服了小困难,都可以写下来,我来当第一个读者。

    作为老师的我们都应该明白:学生不是等待填充的容器,而是渴望绽放的种子;我们不是手握指挥棒的导演,而是守护花期的园丁。做最好的班主任,不必苛求完美,只需带着“把学生当自己孩子”的真心:他们进步时,像自家孩子考了满分一样雀跃;他们犯错时,像面对自家孩子闯祸一样耐心;他们迷茫时,像牵着自家孩子的手一样坚定。因为教育最美的风景,从来都是看着他们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得热烈而真诚。而我,愿做那个站在路边鼓掌的人,也愿做那个在他们需要时,随时伸出手的人。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