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每天都会分享新知识的阿航,今天要分享的是一部国外的纪录片,《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观后感。
这部纪录片采访了曾经供职于,脸书、推特、谷歌的软件开发大佬,听完他们的爆料后,给我最深的感触是:手机软件只是一个工具,不应该反过来被工具控制。
在全球五百强企业中,这些软件公司的市值都很靠前。但价值从何而来?软件公司不同于传统制造业,不靠生产商品挣钱。使用软件的用户,也不能给他们带来经济收益。
最大的收益来源是,广告主。
广告主花钱在软件上投放软广告,软件依靠算法把软广告投放到用户的搜索界面。如果用户点击,那么交易就达成了。在这一过程中,广告主是购买方,软件是售卖方。可问题是商品在哪?
没错,商品就是用户的注意力。更具体点来说就是用户的观点和行为。由于软广告的隐蔽性,用户对某件事的观点开始一点点改变,这种改变正是广告主希望看到的。
想要改变用户的观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首先,软件会大量搜集用户的行为数据,比如:用户在这张图片前停留了几秒、用户给那个视频点了赞、等。然后这些数据会交给AI处理,AI会给每个用户画像,判断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对什么样的话题感兴趣。然后AI会根据收集到的数据自行做出推断,推算出用户的心理状态,给用户推送对应的内容。数据的搜集是持续不断的,并且无人监管,搜集到的数据越多,AI做出的推算就会越精确。
完善AI的不仅是程序员,还有顶尖的心理学家。有了强大的心理学做支撑,AI会根据用户的行为,推算出用户人性中的弱点。正是由于人性的弱点,这些软件正在由工具变成主宰。想一想工具的属性是什么?锤子、螺丝刀、铲子、等,这些是工具,工具只会静静待在角落里,等到人们需要使用时,给人们提供便利。工具的属性完全是被动的。而软件呢?相信你一定有过这种经历:明明想关掉软件,去做一些家务或是其他事情,却一刷软件就停不下来。在某些时刻,我们都被软件操控了。
想要停下刷手机的手却停不下来,人脑完全不是AI的对手。AI的处理能力在短短几十年内呈指数级上升,人脑机制却还停留在数百万年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