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是为学生打好良好教育背景的根底阶段。在小学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分数和成果,而是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关键是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的核心是教人思维,学习的关键是学会思考,学习方式的变革背后一定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让学习真正发生的实质是让思想真正发生的;让学习看得见的实质是让思维看得见。所以,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思维培养。我们要思考的两个问题:如何创造思考的机会?其二,如何让学生的思考得以显现?只有看见学生的思考,才能真切的确认学生领悟了什么,以及他们到底还存在哪些误解。
信息技术助力思考显现,当学生聚在一起创造不同、发现“差异”,让思维的碰撞与有意义的对话在课堂上不断的产生。比如老师让学生做选择题时,要求学生在选择方案之前,每名学生必须在便条纸上独立写下自己的想法。每名学生都必须思考,而且需要在他们想到的众多理由中找到那个最能代表自己观点的核心词语。其次,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彼此分享自己的观点,自然就产生一定的碰撞与思考。当然,这些新产生的观点也需要学生记录下来。再次,通过平板电脑拍照上传,上传汇聚全班观点,通过讨论,每个小组都把汇总好的成果拍照上传到老师的白板上。其实,从学生每个人写下理由开始,课堂里的学习素材就不再是我提供的了,而是由学生自己不断产生出的,这也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好教材。
在教学中融入信息技术,把学生的思考、学习成果迅速转化为有价值的学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