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不是成为家长、局长、尊长,而是成为一种不断向上“生长”的状态!
2018年美国教育趋势报告当中“成长型思维”入选了美国教育界最关注的20个趋势,并且排在第一位。我们说有生命才会有生长,人有两次生命,一次是出生,一次是觉醒,这是《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在他的书里说的,可见“觉醒了”是人的第二次生命。
一、成长的阵痛
(一)为什么要改变
我们在做课堂变革的过程当中遇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例子,有一位老师坚持不做课堂变革,他认为他的课堂不需要变革,为什么要改变呢?是学生反对吗?是家长不满意,还是我的班级考试成绩不好,其实也都不是。这位老师上班尽力,做事认真,为人诚朴,班级的考试成绩也不错。但是课堂跟学校其他老师一样,也都是满堂灌的、操练的那种传统课堂。 我们认为课堂变革顺应的是时代的需要,不仅仅是一个应试的需要,但是改变是痛苦的。
所有人都进入了课改,他坚持选择不变,其实不变的理由更好找——教育不能试错,不变才能应万变,改革也不能搞一刀切……这些理由让他觉得不改变,非常有理,于是他坚持自己的教学方法,到期末统测的时候,这位老师教的班级居然成绩大好,甚至超出了年级平均分10多分。我们眼看着这位老师在校园里走路都横起来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他对一个期末统测这样的考试是熟悉的,他用他的课堂去实现这一切也不是很困难。
(二)改革的阵痛与挑战来自哪里
改革有远期成果和近景成效,在改革的过程中是我们经常遇到的。我们找到了这位老师平时和以前的考试成绩做了分析,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考试层级越高,他的班级考试的成绩就越低,平时考试县区统测都不错,但是高考大考成绩就不理想了。我们知道孩子们未来是要应对时代和社会的挑战,他的教学很显然是有问题的。 但是如何让他觉醒,我们分析了他的成绩之后,跟他讲了这样一些道理,他明白了。
于是他也高高兴兴地参与到课堂变革中来。他才真正地领会到为什么教师不能成为学生的天花板,为什么教育不是注满一杯水,而是唤醒、点燃一个灵魂!他才真正地知道,不是我们把自己已经熟练的技能和掌握的知识转手传授给孩子,这就是教育。当他做了课堂变革,找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的时候,他实际上也是完成了自己的一次觉醒。 我们说人都不愿意做改变,就像一场堵车,人们总以为原因在别人,能做改变的也只能是他者。事实上唯一可以改变的只能是自己。因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别人眼中的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