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讲:俭以养德。生活节俭,不追求物欲,不沉迷享受,私欲少了,才会一心为公,才会想着做帮助他人的事。反之,满脑子都是自己,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哪里顾得上别人?更不论看到他人的需求了?
所以,自身欲望少,才能看到他人的需求,才能随顺他人的喜好和标准。譬如,讲课时,穿什么衣服,开不开滤镜,于我自己而言没有区别,但大家喜欢看衣装得体,干净清爽的人,所以,我们要穿上传统文化的服装,用滤镜美颜修饰一下面庞,如此,大家听课时才会觉得更舒心。
对吃没有太多欲望,吃什么都一样的人,在家时,家人做什么,就吃什么;出门时,朋友点什么,就跟着吃什么,没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才能做到随遇而安。
周末时,在家、出门都行,没有强烈的非要做什么的欲望时,就会随顺家人的喜好和心情,家人想逛街,看电影、爬山,去游乐园,我们都能欣然陪同,和对方一起做他想做的事情。
如此,并非没有想法和主见,而是平易近人、随和的表现。相反,往往在吃穿用度上不计较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有原则、有底线,遵从内心的道义,不轻易被环境影响和改变。细心观察,那些对社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有大成就的企业家,生活都极其朴素,一个馒头、一碗泡面,简简单单,果腹即可,因为关注点和精力都在工作和事业上,如此有想法,有担当,有创意,有拼搏精神的人,我们能说他是人云亦云,没有主见吗?
对方有困惑,向我们问询,我们帮助分析、解决。对方想找人倾诉,我们就闭口不言,耐心倾听,适当给予回应。同样问问题,对方学识浅,我们就用简单的语言,讲浅显的道理;对方悟性好,天资聪颖,我们可以讲解得深入一些。对方是小孩,我们就以动画片和故事为载体,给孩子讲其中的道理;对方是母亲,我们可以通过照顾孩子为切入点,讲解家庭生活的智慧;对方是事业有成的人,我们就围绕工作、同事、客户为主题,延伸职场的生存哲学。所以,没有表达欲望时,才能看到他人的诉求。根据对方的身份、经历和兴趣,讲他人觉得亲切的、能产生共鸣的话题,对方有感受,才能听懂,才能有效接收,如此,交流才有意义。
反之,表达欲强的人,总想说服他人,总想证明自己有学识、有智慧,高人一等,而后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如此,怎能注意到对方的反应?怎能根据他人的反应调整语气,变换例子?甚至他人早已不感兴趣,我们还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越讲越欢喜,欲罢不能,最后,不但不能帮助对方解决困惑,反而让对方反感,有压力,再也不愿向我们提问。
《道德经》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没有自己私欲和需求,时刻以百姓的利益为先,所以才能恒顺他人。所以,内心越清净,欲望和需求越少,就越懂得顺着他人需求,顺势而为,这就是无为的智慧。
《论语》讲,“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孔子赞扬舜帝,修己以安天下,无为而治。百姓需要什么,舜帝就做什么。百姓需要互换物资,于是舜帝建立了集市,方便大家交易。之后由于物物交换中出现商品转让困难,需要一个一般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于是舜帝根据需求又发明了一种价值计量工具——朋贝,亦即货币的前身,如此,大大降低了交易的成本。
无为,不刻意做任何事,而是根据他人的需求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顺势而为,如此,才能无所不为。同时,《中庸》讲:君子居易以俟命。踏实努力做好当下最简单的事,恬然进取,同时等待天命,静待花开。这并非不积极,而是潜居抱道,以待其时。反之,当下最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时,也不会产生新的需求,出现更多机遇。
譬如,大家需要系统学习四书五经,我们就开发线上课;大家需要线下体验,我们就打造小住的环境。顺着大家的需求,被事情推着走,既简单,又不累。反之,因为自己的欲望和需求而做事,本末倒置,反而事与愿违。明白此理,做生意时,就不会盲目扩张,而是根据业务和订单量,选择合适的场地,控制采购和库存数量,等到业务量倍增,不得不加大投入时,才会考虑更换更大的地方,如此,自然就不会浪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