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陶先生的这句话是如此熟悉。今天,再次读到这话,似乎还有更多的含义。我们为什么要变成小孩子?变成小孩子意味着什么?在《教育中的心理效应》会寻得答案。
当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津津有味时,却发现下面出现了不和谐的“音符”,居然有做着小动作或者眼神迷离、思绪飞扬的学生;当我们一再强调不要做某事,而有些孩子偏偏走上我们担心的方向;面对学生多次犯同样的错误时……类似的情况在我们的教学生活中不停地上演着。好像,每天总会有些不愉快的事情发生。正是这些事情消耗着我们的精力,也许会拖得我们心力憔悴。因为,面对这些事情时,我们很难做到心平气和,更多的是指责抱怨。我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他居然会做不好?当我们用手指指向学生,试图通过提高音量来发泄不满时,我们忘记了自己也曾是孩子。
我们的初心时关心学生,想让每个孩子都成为优秀的人,可是为什么结果时师生关系不和谐,有些孩子会讨厌老师。到底是什么阻碍着我们彼此爱的传递。时我们说话的方式,是我们的状态。当我们表达自己的“愤怒”时,就会高高在上,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孩子对话。试想一下,如果校长和我们这样说话,即使我们有错,心里会接受吗?恐怕,这种态度只能让事情越来越糟,反而会引发逆反心理。那么,如果,我们放低姿态,以朋友的角度表达我们的关心呢?
关键是,我们怎么做到,把学生当做自己人。我认为:首先,面对糟糕的事情或者学生没有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要察觉到自己的情绪并允许它在体内流动,而不是强压怒火。如果一味地忍受,总有爆发的一天,一旦爆发杀伤力会更严重。体会着体内的波涛汹涌,不要说话,更不能做任何决定,只关注自己的身体,直到能够心平气和地交流。我们可以描述事实,明确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不带指责。比如:看到你第三次迟到,老师心里确实很生气,我想知道发生了什么;听到你说出这样的话,我心里有些难受,同时有些愤怒。能和老师说一说其中的原因吗?看到你这样做,我很担心你,老师想帮帮你。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相信,这种表达方式会拉近我们彼此的距离,成为彼此的朋友。要想让学生成为自己人,我们还要给到对方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质上的。只有我们先给出,才可能会有回报。礼尚往来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
每次开学时,我会告诉同学:“我们班无论是谁过生日,一定要提前告诉老师,我会为你们准备生日礼物。”起初,很多孩子不好意思说,但是,他会告诉其他同学,这样就能传到我那里。生日当天,我会为他们准备一张贺卡,写上祝福,还有一些小零食再加上一个拥抱。凡是接受到礼物的同学,我发现他们和我的关系会更亲密,课下更愿意和我交流。有时会送给我一些小“心意”。后来,同学开始打探我的生日。清楚地记得,我生日那天,站在讲台上的我有些激动,内心隐隐约约有点害怕,我打算主动向同学索要“拥抱”。
“同学们,今天是老师的生日,老师不需要你们的礼品,但是我需要你们的拥抱。”说着,我走下讲台,张开双臂开始拥抱同学。没想到,他们会那么热情。课下还有几个女生做贺卡送给我。
当我们想在课堂上、办公室里发火时,想一想我们也曾是孩子,这样的错,同样也会出现在我们身上。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只有我们先把学生当做自己人,他们才能把我们当自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