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传六》之文字,朱熹认为是专门解释“诚意”的。
诚意就是不要自欺,就像闻到恶臭,不会自认为芬芳,而是会感到厌恶,必欲去之而后快;看见美色,不会认为那是丑恶,而是会心生喜悦,希望能够拥有。这就是“自谦(慊)”。慊,满足。自谦(慊),不违背自己的意愿之意,满足去臭就美的需要。也就是说,修身不自欺,就是独处的时候,虽然他人看不到,也要不违背内心,做到谨言慎行。
但是,一般人独处的时候,往往会做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肆无忌惮,放纵胡为。一旦他们与君子在一起,却又会把自己伪装起来,把自己不好的地方掩藏起来,刻意显示好的方面。
殊不知,人的内脏如果有毛病,自然会在身体上反映出来,君子能够看得清清楚楚,这种伪装又有什么意义?内心是否真诚,言行上自然会不自觉地表现出来,因此君子一定慎独。
原文所谓“如见其肺肝然”,是借用中医五行理论来说明表里一致的道理。肺属金,其华在毛,其充在皮,开窍于鼻,在志为忧;肝属木,其华在爪,其充在筋,开窍于目在志为怒;脾属土,其华在唇,其充在肉,开窍于口,在志为思;肾属水,其华在发,其充在骨,开窍于耳,在志为恐;心属火,其华在面,其充在脉,开窍于舌,在志为喜。这里以“肝肺”指代五脏,古代的读书人都懂得一点阴阳五行,所以医圣张仲景说:“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一个人的言行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大家都会对善恶作出评判,能不敬畏戒惧吗?!
简言之,一个人如果内心不诚,掩盖是没有用的,不会有好结果。这是从反面来论述。
曾经读到一篇文章说,处处迎面而来的职业性微笑,只是金钱的等价物、一种谋略、麻痹你的障眼法,与真诚无关。空洞而浅薄的笑,如同盲目的恨和无缘无故的爱一样,都是情感的赝品。只有从心底流淌出来的真情实感,才是生命之摩崖石刻,经得起岁月风雨的推敲,值得我们永远拥有。
一个人如果拥有财富,可以把房屋装饰得美轮美奂,令人赏心悦目;一个人只有拥有德行,才能心胸光大,自在安舒,所以君子一定要诚其意。这是从正面说明诚意为学的道理。
朱熹接着补充说,“欲诚其意,先致其知。”如果心体不能完全通透,那么心之用就做不到诚意,就往往会自欺。即使已经致知,如果不严格要求自己,那么那个通透的心体实际上仍然不是自己的,修身进德就没有了根基。
朱熹这样论证,不免陷入循环论证,关键就在于他把大学八目机械地分出先后,这就是王阳明批评的拘于文义所致。
不过,朱熹认为诚意乃自修之首,这一点与王阳明有相通之处,王阳明一直把诚意作为治学修身的核心,晚年才以良知替代之。但他们所不同的是,朱熹把诚意作为一个独立的功夫,而王阳明则把诚意视为治学修身功夫的核心内涵。
总结一下,曾子所谓的诚意,就是君子必慎独,戒慎恐惧。诚意为体,慎独为用。
----《我读大学15》